卜谷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
在赣州举行

9月24日,卜谷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市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何建明,江西省文联主席刘华,大众文艺出版社总编辑汪菊平,赣州市委副书记王少玄,赣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杨文英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评论家李炳银、贺绍俊、陈福民、王松、张品成、石一宁、郭晨、俞杰、李小军等参加了研讨会。

作家卜谷 更多>>

笔名卜谷。江西宁都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赣州地委党校大专班。1969年随母下放宁都县青塘乡。1971年招工入厂,1978年后历任广播编辑、宣传部新闻干事、《赣江文学》编辑,市文学创作室主任,赣州市作协副主席。……

研讨会发言 摄影:曾正东 赖章盛

何建明:
何建明:

普通人的革命形式,一个共产党、革命者,关键是受过党的教育的人们,作家应该有这种情怀,这种情怀是我们党和人民给我们这些作家的基本要求,我们经常说先定文化再定人生,在我们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普通老百姓他们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升华,荣誉的提升,对于革命的追求和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先进文化要求的表现,跟踪这片土地,我想,我们通过这次研讨会,通过卜谷这样的作品,有更多的作家关注这样的题材,我也相信这片土地上能产生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要特别感谢我们赣州政府、党委、我们的文联、作家协会,也特别感谢我们江西省作协文联,他们对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历史题材的重视,也使得我们卜谷这样的作家在这片土地上能有丰硕的创作成果,维持了我曾经想过很多问题,正好我们的书记部长也在这,我有三个提议:第一,我想是否可以在我们这永久性建立一个工农革命历史题材文学艺术研究会,使得我们这样的题材有永久性,我觉得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是我们,中央有一个关于制作重大历史题材的一个审查案委员会,但是研究会没有,文学艺术研究会也没有,我觉得我们刘华主席王少玄书记可以探讨探讨。>>详细

王少玄:
王少玄:

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宣传赣南红色文化,宏扬革命传统,推动赣州革命历史题材特别是红色题材文学创作步入新阶段,推出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作家,我们在这里举办卜谷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研讨会,这是我市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也是我市文学艺术界的一件盛事,在此,我谨代表赣州市委、市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领导、作家、评论家,文艺界与新闻界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问候!向卜谷同志对文学的赤诚热爱、辛勤耕耘,取得丰硕成果,表示深深的敬意和祝贺!
  赣州是江西南大门、珠三角的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南抚百越,北望中原”,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古代就曾以经济繁荣、文化璀璨而成为全国注目的名城。自秦朝开始置县以来,历经沧海桑田,文明久远深厚,资源丰富独特,素有南国宋城、客家摇篮、红色故都、生态家园、稀土王国、世界钨都和脐橙之乡的美誉。>>详细

刘华:
刘华:

5月份,我们在赣州召开了全国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时隔数月,今天又在这里参加卜谷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 。两次研讨会,都与革命历史题材有关。上次研讨会从深度与广度上,围绕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进行了集中探讨和互动交流,所涉及的范围具有广泛性。而这次研讨会,是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研讨,具有针对性。也可以说,这次的作家作品研讨会,是上一次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研讨会的继续与延伸。
  同一主题的研讨会同在赣州召开,进一步说明了赣州这块红色土地在革命历史题材创作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回顾赣南当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发现,正是革命历史滋养了一代代赣南作家,造就了赣南作家队伍。新时期之初,始终钟情于这座富矿的赣南作家,不负改革开放的时代,创造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缤纷绚丽的动人景观,以罗旋的《红线记》《南国烽烟》《败将》等小说、舒龙的《封锁线上的交易》《贫穷的富翁》《赤都财魁毛泽民》等电视剧为代表,众多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并涌现了朱子椿、黄白、罗荣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近年来,李伯勇的《旷野黄花》以老中医黄盛萱一家三代的命运遭际和家族兴衰为主线,演绎了赣南近半个世纪的革命历史风云,甚为引人注目。还有不少中青年诗人和散文家也创作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作品。赣南作家所创作的优秀作品,无疑是中国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李炳银:
李炳银: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斗的失败,中央红军主力不得不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红军走了,可因为伤病、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留在闽赣苏区的人们从此开始了一个更加艰难的斗争生活。数十万白匪的涌来,苏区原来的政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完全改变了惯性,黑云压城,暴风骤雨,日月倒悬,泪涌血溅,使不少曾经活跃战斗在革命洪流中的人们,遭遇到因为失败而需要承担的所有灾难。瞿秋白被捕惨遭屠杀、陈毅、项英等人开始了更加艰难的敌后游击战争、更有不少曾经的女性革命者,或因身负伤病,或因怀孕在身,或因夫君无踪,或因与丈夫联系中断,或因曾经是红军的妻子而滞留在苏区的女人们,从此开始了人生最为不幸和苦难的日子。有关红军长征及胜利的记载很多,而这些因为长征而衍生的社会人生内容,过去却很少有人提起。
  但是,真实的事实具有穿透时空和历史的力量,事实总归是会因存在而被人发现和光顾。在长征70年之后,江西的作家卜谷,经过长达十几年时间在当地山乡的走访调查,终于发现和伴着辛酸眼泪,真实地为这些当年处于革命战争漩涡,后来虽又经历苦难但却长期处于社会生活边缘的人们做了历史的告白。>>详细

贺绍俊:
贺绍俊:

红土地是典型的江西地貌,有时候我们会用红土地来指代江西。记得二十年前,江西文学界曾经发起过一次“走出红土地”的讨论,江西的作家和评论家们痛感江西文学因循守旧,缺乏突破和创新精神,认为作家的眼睛不能只盯着江西这块土地,而应该开阔眼界,吸收新的思想,才能在文学上有所作为。今天,再次提到这场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在我看来,红土地应该有两层含义。一个自然是指江西的地貌特征。红土地是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发育形成的,土壤呈现红色,因为含铁铝较多。红土地属于酸性土壤,缺乏肥力,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小时候上地理课,讲到红土地时,老师要专门讲如何改良贫瘠的红土地。这也是当年文学界展开走出红土地讨论的逻辑起点,他们由红土地需要改良联想到江西的文学也需要突破。也许今天的农业科技很发达了,我们再也不讲红土地改良的问题了。红土地还有另一层意思,在江西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了红色历史的辉煌,革命者的鲜血浸染在这块土地上。对于当代思想和当代文学而言,这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详细

陈福民:
陈福民: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是卜谷以自己真切的责任感历史感,为中国革命的女性树碑立传所做的一次成功努力。
  我小学有个同学,他爸爸是个老红军。那是个非常朴实又有些木讷的人,每去他家玩,他通常只是张罗我们吃饭喝水,不会说什么大话。这带给我异样的感觉。因为概念中的红军形象应该是功勋卓著、威风凛凛、位高权重,前呼后拥的——我们一般都习惯于这样想象。因为历来教育中的革命者,都是目光锐利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但这个老红军给我留下了一种与被语言所塑造的革命红军概念有点差距的印象——我就从这里说开去,卜谷的《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再次唤起了我童年接触那个老红军时的感觉。
红军这一代跟抗日这一代,差别很明显。因为抗日是全民族的抗日,各界精英奔向延安或者奔向重庆,抗日干部的文化水准相对说是比较高的。但是红军这一代,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期,主体都是我们土生土长不识字的农民。正是这样一批人养育和支撑了第一个苏维埃红色政权,为中国的现代历史转型奠定了一个基础。革命是从这里出发的,它就是中国农民与中国革命的命运或者宿命。>>详细

石一宁:
石一宁:

卜谷的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通过十四组“红军留下的女人”的故事,写出了一段少为人知,或者说其中的细节少为人知的历史。“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这一书名初看起来不是很含蓄和雅致,但读完这部作品之后,我觉得这个书名颇为耐人寻味。因为作品的内容十分凝重,也非常沉重。作品写出了沉重的历史、沉重的故事、沉重的人物。沉重,是因为苦难;而苦难,是因为信仰,因为理想,因为责任。作品所写的一个个历史片断,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令人潸然泪下,也令人陷入久久的沉思。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心中的波澜可谓大起大伏,感情随同主人公们大喜大悲。这样的阅读效果,体现了作品的一大艺术魅力——这就是作者深度地沉潜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沉潜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写出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人物的灵魂。>>详细

张品成:
张品成:

我中秋前才到的赣南,卜利民说有这么一个会,问我能不能不参加。我说我当然要来。
  我和利民有共同之处。其一。我和他是同龄人,而且我们少年时期都生活在赣南的宁都县。所以,我们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大致相同。现在,利民出版了《红军留下的女人》及《少共国际师》诸多关于红军的小说和纪实文学,我第一是感到很欣慰,第二是亲切。第三当然要表示祝贺。
  我的感受可能跟别的同志不一样,是很深切的有点壮怀激烈。
  卜利民说:“我和革命历史题材的缘分是与生俱来的”,这我不仅相信,而且发深有同感,有些东西是记得在骨子里的,比如一个作家的兴奋点,好象始终就是在某个题材某种生活层面上。有很多人对红色写作有种偏见,有许多误解。当然,这和过去某些年代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假大空和偏一的歌颂化写作有关,读者倒了胃口,对此有诸多偏见。有些人写革命历史题材并不是为某种使命去写,更不是为了投机。现在真正能写出一定质量的作家,都是较低调,都是较淡定和坚定的。>>详细

陆梅:

这本书我临到出差才拿起来翻看。一直以来,我对红军题材的纪实文学总是心存疑虑并敬而远之。这本书,拿起来却没有放下。它令我唏嘘感叹。感叹女性命运的深重曲折和跌宕起伏,感叹这片红土地上的女人对革命、信仰和爱的坚贞坚韧坚守。当然我也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叫“卜谷”的、文坛还并不熟稔的作家采访的扎实和取材的用心;感受到了作者字里行间自己的体温,他把自己融进去的那份悲悯情怀。他写女性命运、写一个个特殊年代的红女人,每一个,都是“这一个”;每一个,都有不一般的人生。>>详细

俞杰: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了长篇纪实文学《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历史是人类最珍贵的记忆。然而由于传播不畅等诸多原因,历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疑点、盲点,使历史真相被掩盖在历史尘灰中。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同样存着上述问题。这些现代历史辉煌的一页页,泪浸血染,苦涩艰辛的革命事迹,却由于战争的残酷性,斗争的隐蔽性,而散落在被遗忘的角落,残存在渐渐淡出人生舞台的当事人的记忆中。《红军留下的女人们》正是对这一段历史的一个特定层面补阙与整合,能让中国革命史上那些不应忽略的英雄女性重新复活,并把她们呈现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这是历史学和文学家共同使命,而作家卜谷双肩挑地完成了这一工作。>>详细

李丹阳:

历史,永远是多维度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被过滤的历史,是对牺牲者的背叛,被遗忘的历史,是对苦难者的辜负。感谢卜谷,用蹒跚颠簸的双脚,带我们重新走进那弹迹斑驳、伤痕累累的岁月,用蘸着血与泪的文字,让那些曾经为中国革命默默奉献了青春、爱情和一生的女人们,重新活在了世人的面前,也使那段苍茫倥偬终于有了生命的颜色。

研讨会图集 摄影:曾正东

相关文章

荒 坪序1 沙砾中绽放的女人花

读卜谷的《红军留下的女人们》这部书稿,不时泪涌眼眶,不能自已。读罢掩卷,心头分外凝重。
  “女人是水做的。”“女人的名字叫弱者。”——这是曾?-有过的话语。前者的意蕴是多重的,如指女性的清纯、秀美等,但也有柔弱似水的含义;后者即直白女性的脆弱。在性别气质的划分中,历来有男性为阳刚、女性为阴柔之分别,而且往往把阴柔与脆弱划等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偏见。还要说的是:相对于男性,女性在生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因其特殊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会有着别样的、甚至是更深重的担当。在常态的生活中是如此,在非常态中更是如此。>>详细

胡国铤序2 一段耐人追寻的历史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创建和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是发生在赣南最重大的现代历史事件。在这场长达六年的战斗中,十多万赣南儿女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场革命的延续,改变了这块红土地的命运,也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格局。这块红土地,生长着我们共和国的根,也生长着我们党的根。八十年过去了,这段历史仍然耐人追寻。>>详细

陈相飞浅谈卜谷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

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难,难在独辟蹊径、领新标异,难在引人入胜、可读性强,难在文史兼容、雅俗共赏。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卜谷先生的探索给人启迪。他的作品清新别致、感人肺腑,既尊重历史的章节,又还原生活的细节。总体上说,我以为他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体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特点:>>详细

李洪华在历史的粗粝处触摸疼痛

历史的汤汤长河常常抚平沧桑岁月的疼痛记忆,平凡世界的人们总在流年碎影中坠入庸常。然而,作为红军的后裔,卜谷却拒绝遗忘,他始终立足于赣南这片红色的热土,以执着的姿态向革命历史的深处开掘,继《少共国际师》、《经略赣西南:曾山与苏维埃》、《良心树:戴煌其人其事》之后,又一次倾力推出《红军留下的女人们》。在这部长篇革命历史纪实文学作品中,作者以纪实的手法、质朴的叙述和悲悯的情怀叙写了烽火岁月一群特殊人物——“红军留下的女人”的铁血青春和坎坷人生。>>详细

紫晶花紫晶花:凄美的追求

这部作品,在几年前我就拜读过。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离开赣南之后,数十万白军涌来,蹂躏曾名为中央苏区的这块红土地,千千万万的女红军、女干部们遭受了比革命前更悲惨的境遇。其中记述了八十多年守望爱情的池育华;著名烈士“马前托孤”的李美群等十四组女人的命运。。>>详细

钟俊昆动人心魄的红军“女人花”

卜谷是红军的后代,也是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题材作家。此前,他以中央苏区时期颇具童心、童趣、童真和战事传奇色彩的少共国际师为题材,创作了长篇纪实文学《少共国际师》,赢得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其时我家9岁的小学生都成了他忠实的“粉丝”。>>详细

阅读部分作品 更多>>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文学佳作。 >>详细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