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深圳举办新锐文学评论实践研讨会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7日10: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钟传慧

  深圳举办新锐文学评论实践研讨会

  一次“专业”与“草根”的学术对话

  为了重振文学评论的批评精神,更好地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实现创作与批评的“双翼”互动,近日,深圳市文联创研部、深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深圳市作协等单位在深圳大学文学院举办了“批评新力量——深圳新锐文学评论实践研讨会” ,并围绕“文学评论发展现状与未来”“深圳新锐评论家的崛起”“如何重振文学评论的批评精神”等议题展开了讨论。这也是专业评论家和自称为“草根评论家”之间的一次真诚的学术对话。

  讲真话,讲道理,敢于亮剑

  广东省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孙丽生表示,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关系是学界争论已久的话题。创作和评论对于文学而言,犹如一车两轮,一鸟双翼,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评论因创作而产生、发展,创作因评论更富有生机。评论是创作不断提升前进的助推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 ”如果文艺批评仅限于褒奖甄别,批评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与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打工文学”的旗帜一直在深圳这座现代都市的上空飘扬,优秀的打工作家层出不穷,草根评论家也群体性地崛起。深圳市文联副主席顾焕金说,近年来,深圳市青年文学评论在国内文坛异军突起,赢得了众多著名作家和批评家的关注和赞誉。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发展,就是因为深圳的文学批评是随着这个城市而生,并伴随着文学事业的发展而发展。在深圳35年城市社会的实践和运行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体系合理,具有本土性、学理型和群体性的文学批评新生态。在他看来,文学评论较之文学创作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少方向,从而导致其在运行过程当中还存在脚步踩得不实的问题。

  长期致力于倡导“新批评”文风的《文学报》原总编辑陈歆耕认为,当下盛产一种空头的文学评论家。他们频频地出现在各种场所,在叫别人“亮剑”的同时,他们自己的“剑”却始终没有打算拔出来,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现象。在这种评论的泡沫当中,有一种清新的空气,这就是深圳文学评论新力量的存在。与空头评论家不同,他们真刀实枪地亮出自己的“剑” ,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一种可贵的品格,用六个字来形容就是——讲真话,讲道理。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王山认为,目前从事创作的大多数作家都不大关注评论,甚至有的时候瞧不起评论。虽然整个社会的环境、运行的机制及评估的体系都对文学评论有一定的制约,但不等于说是评论家们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深圳新兴的青年评论家们,笔锋带有锋芒,确实是评论界的一股新生的力量、一个新的气象。当然,这也可能跟整个深圳的创作环境和文化环境总处于一种契合状态有关。

  崇尚“新鲜味”,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深圳的打工作家、“草根评论家”们也纷纷在会上谈及自己关于创作和批评的实践,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与批评立场。

  “草根评论家”唐小林认为,草根评论与以往的学院派批评不同。他们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但能根据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和理解来进行文学批评,始终力图让人们看到一种真相。而同样身为“草根评论家”的谢端平则说,文学评论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草根性,包括身份的草根性、立场的草根性和评论方式的草根性。他还认为,草根批评应有三个鲜明特征:一是坚持独立判断,不迷信权威,具有一往无前的批判精神;二是着眼细处,有理有据,彻底告别“假大空” ;三是摒弃“学术气” ,崇尚“新鲜味” ,观点鲜明、言语犀利、轻松活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较早关注这股深圳文学新锐评论力量的是《文学自由谈》杂志。其原总编辑任芙康认为,在现实中,切实获得重视和赞赏的是创作,始终受到忽视的是评论,此类状况有目共睹。他欣赏唐小林,赞赏其锋利的文字。他甚至认为,唐小林虽然不是目前文坛最优秀的评论家,但肯定是目前文坛最果敢的评论家。唐小林的评论已成为不可预测的未知,谁也不晓得他的下一次预见将要洞穿哪位大师巨匠的桂冠。这种悬念颇有价值,对一些作家来说会成为其创作的警醒,而对一些看客来说会产生阅读后的觉悟。与此同时,他也对唐小林提出了建议:如果能在其批评中多揣一份探讨的诚意,定能锦上添花。

  深圳市文联创研部主任李华认为,深圳的新锐评论家身上蕴藏着一种宝贵的文学热情和批评精神,特别是其批评精神。如果文学评论的批评精神流失,文学批评的功能可能就会不复存在,评论的意义也会慢慢消失。评论家周思明将深圳的新锐评论家群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学者型或者学院派的评论家;还有一种就是民间的“草根评论家” 。在他看来,这两类评论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是各有所长、各显其能。前一种评论家一般来说知识水平较高、重理论,批评风格是儒雅、稳健、偏重理性的;而后一种评论家一般是凭借知识、伦理和良知来发言。他们深居体制之外,风格自由且直率、泼辣而尖锐。

  作家南翔则说,在文学批评的这个层面上,不管什么级别、什么岗位上的作家名人都要更经受得住批评。鲁迅的《阿Q正传》正因为有着对国民性的思考,才有生命力。所以,人们过了半个世纪甚至一个世纪仍然会去读。批评家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人性的角度来解剖文本,这样才能在创作中立意更深,笔根扎得更牢。要让打工作家在写特区的时候,能够进入到文化的根茎层面去塑造人物,而不是仅仅写它的社会性。而这,可能就是深圳草根批评的短板或局限性。

  广东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凤亮认为,不管是新锐批评还是其他的批评,评论家都应该具有三种品格:第一种品格是独立,评论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人格,要有勇气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二种品格是批评要有前沿性,在跨界多元的文化环境中,评论家既要关注前沿的文学现象,也应从这些现象当中发现前沿的问题;第三种品质是当代文学批评要更加务实,应该关注脚下的土地,关注身边的现实,关注文化最新的进展。深圳文化的包容性、多样性孕育了新锐批评力量,以其非常丰富的文学和文化现实为新锐批评家提供了多元展示的空间与资源。

  “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

  对于深圳新锐作家的未来走向,及如何打造“深圳新锐评论家群落”这张靓丽名片等问题,也引发了与会者的激烈讨论。王山认为,没有必要强化草根与专业评论的分野。因为文学评论有时候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评论家有社会身份与地位之分,但评论本身却没有这种区分,也不应该有这种区分。他还认为,深圳的新锐文学评论家不一定要把自己的勇气和锋芒过分外露,而是要更加收敛,变成内在的风格与素养,这样才能更持续,也能走得更远。

  深圳大学教授汤奇云说,深圳新锐评论家群体的崛起,恰恰意味着当前评论界批评精神的丧失,也意味着无论是文坛还是社会正在呼唤一种新的批评力量。这种新的评论力量,不仅要有一种新的文风,更应该有一种新的姿态与立场。从当代文学批评的历程来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们的批评总是力图从意识形态的泥潭中跳出来。而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消费时代的降临,文学批评又陷入了消费理性的泥潭。而深圳的新锐评论家群体正是抱着“穿草鞋的不怕穿皮鞋的”的精神,从他们自身的文学创作经验出发,率先发出了当下文学批评所应该发出的声音。其实,无论是从过去的意识形态泥潭里面跳出来的,还是当今所做一种反对消费理性的努力,文学批评都应该是为了提升我们文学生活的内涵与质量,去拓展我们文学生活的想象边界,去夺回属于文学自身的想象自由。

  这次深圳新老评论家之间的对话,既是完成对文坛新锐批评力量的一次展示,也检视了新锐批评家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与局限,为我国文学评论界提供了一次自我反省的契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