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第三届“里下河文学”研讨会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5日11:39 来源:文学报 何晶

  寻找内在文化和精神的共生性

  第三届“里下河文学”研讨会举行

  本报泰州讯 距“里下河文学流派”第一次被正式提出已经过去了三年,对它的探讨也从流派建立的可能、与乡村社会伦理的关联到了“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与阐释空间”,无论承认与否,里下河流域的文学写作以他们共通的文学养分、风格成为当下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力量。

  今年的主题是“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谈论多样性,毋宁是想要在多样性写作中寻求他们共通的文化血液。正如评论家费振钟所说,“里下河文学的多样性、差异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我们还要回到一个共生性的问题”。在他看来,里下河文学一是身份共生,在里下河地域环境中,所有写作者的身份具有共生性;它也是经验的共生,里下河所有的写作者他的经验来源于童年里下河生活经验,这种经验从汪曾祺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写作者;第三点则是文化的共生,在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特殊的里下河文化,在精神共生性中,找到里下河文学最为核心的东西。

  这与《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琼的观点不谋而合:“里下河文学流派应该有它内在的文学共同性,如果要进入里下河文学流派,不仅与里下河有地理关系,写作上也应该是用文字自觉地建构和丰富这种乡土精神或乡土文化。这么说,不是排斥作家创作的多样性,而是认为作为流派的文学内在精神应有共同特质。”作家北乔回顾自己的写作发现,其中有着里下河文学所独有的气质,他将其称之为“温暖的忧伤”,“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既有开阔的胸怀,又有细腻的情感。生活中苦难不少,但他们善于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人生有大起大落,有悲伤有幸福,但似乎又不那么极端,或者说他们天生擅长把那些极端进行了适度的软化”。

  评论家蔡翔更关注这一地域内作家们持有的共同的写作态度,“里下河作家用‘脚’写作,老老实实地踏在里下河土地上写作”。之所以提倡这种态度,他谈及一个问题,“一个职业的作家,持续长时间的写作,会有一种把自己写空的感觉”,而里下河文学写作正要踏在这片土地上将这个时代的乡村、城镇乃至城市写实、写到位。“里下河文学是乡土,又不仅是乡土,它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地方’的变迁。这个‘地方’由各种抽象的关系构成,而文学要考察的,也正是这些抽象的关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评论家何平看来,考察这些抽象的关系发生的变化,不仅仅要从里下河走出去的名作家身上寻找,更要从数量可观的“文学无名者”———大量的普通人成为自觉的写作者那里寻找。“当下整个中国文学生态中,需要正视的恰恰是这些‘业余’的地方性写作者之于其个人的精神建构、之于地方文化建设、之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格局的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