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作品研讨 >> 正文

破解“文化逆差”任重道远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1日11:36 来源:文汇报 许旸

  日前在沪举行的中文版《杜威全集》国际研讨会上,轮到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罗杰·埃姆斯发言时,他突生感慨:在中国逛书店、图书馆,书架上有大量西方哲学译著,美国有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的重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但回到西方书店时,译介中方的书籍却寥寥。埃姆斯接下来的计划是,与同事梳理引进几十本中文经典哲学著作,使更多的东方哲人思想也能漂洋过海。

  或许,埃姆斯的话代表了不少西方学者的心声,从他们的好奇、渴求与期待中,我们很欣喜——中国文化吸引了如此多的热切关注;但欣喜之余不免也有遗憾,原来在文化“走出去”这一事业上,依然任重道远。据国家图书馆日前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中国翻译了约11万册国外著作,而同一时期,海外翻译中国的著作仅千余册,“文化软件”的逆差高达110∶1。近些年来,不少出版社、高校愈发重视译介优秀中文作品,其中一些小说的英文、法文版甚至跻身当地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位,可谓不小进步,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赤字”虽有所缓和,但“文化逆差”局面仍存在。

  有业内人士认为,文化输出的根本价值,在于内容产业通过生活方式与价值理念的跨文化传播,使得本土文化与国际视野提高共识、建构信任关系。换句话说,要让别人觉得你的东西“有用”或“有趣”,既能勾起探究欲也可融入他国语境。以助力中国文化走向西方世界的先驱者林语堂为例,有学者评价,《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红楼梦》等林氏翻译通畅易懂、举重若轻,少用“行语”,还会在一些典故或难以理解的地方加上自己的讲解,其见解与文本融为一体,英译语言清新自然,拉近了外国读者与中国文学精品的距离。

  当然,这与林语堂曾受过十余年西方教育不无关系,他相对熟悉域外读者阅读心理和习惯,为中国文化选择了合适的表达方式,自然给欧美读者以亲切感,促进了中国智慧在全球的传播。站在中国文化由输入向输出转型的当口,那么下一个通识中西文化的大家在哪儿呢?有数据表明,目前中国过硬的“中译英”人才不足百人,十分稀缺,亟需大量对中西文化都有所积淀的高素质人才挑起大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