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周舒艺:山雀子衔来的江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09:18 来源:人民日报 周舒艺

  “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一抹雨烟”。

  可能不少人在诗歌朗诵会上听过这首诗歌。前些日子休假回了趟老家,已过烟花三月,没想到,除了花如烟,还有雨也如烟。在家几日雨天连绵,和北京少雨的气候形成鲜明对比。清晨,迎着蒙蒙细雨,走在长江边这座古城的小巷里,我脑海里蓦然而出的就是饶庆年先生的这首《山雀子噪醒的江南》中的诗句。

  说起雨,不同的人自然有着不同的反应。普通百姓想的多是,近日雨水涟涟,出门一定得记着带上伞。而文学家们,则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雨和这片地域的文化内涵的内在联系。他们敏锐地发现江南这片土地上的雨,温和、缠绵、细腻、婉约、朦胧……与这片土地自古而今的风土人情、精神文化特质极为契合。于是,他们妙笔生花,写尽了这片土地上的雨,而雨,也无尽地渲染着这片地域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那些大量的经典诗句便是极好的证明:从唐代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到宋代贺铸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到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以至于后人们说到“小桥流水”,必然会想到烟雨笼罩中的朦胧倩影;说到“小巷深深”,必然会想到雨中那光滑的青石板路面;说到“江南”,必然会想到“烟雨江南”的诗意意境。

  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当我们的笔触涉及到某一地域的时候,“及物”不失为一种更容易接近其地域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方式。再说回到“江南”。除了“雨”之外,还有哪些风物最能代表江南文化?《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曾做过评选,选出了最能体现江南精神的十二种风物,它们是:乌篷船、大闸蟹、辑里丝、龙泉剑、蓝印花布、油纸伞、黄泥螺、龙井茶、霉干菜、扬州澡堂、紫砂壶、绍兴酒……也许不尽如此,但是,放眼整个中华大地,每一块土地都不缺少这样的最能体现其文化精髓的风物。

  在我看来,这里的“物”,在文学的书写中恰恰发挥的是“意象”的作用。它们从来不是“物”本身,在它们的身上,总会象征或寄寓着些什么。这让人想到中国古典文学里的咏物诗。诗中,诗人们借物抒怀、托物抒情、寄情于物,这也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大重要传统。而古人们借物、托物手法之高超,也为今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无限的学习空间。今天我们所说的“及物”的书写,譬如饶庆年先生的这首诗,与此可谓是异曲同工。

  回京城已数日,我眼前依然是家乡的细雨,淅沥雨声中,是烟雨般的诗句:

  “我的心交给了崖头的山雀

  衔一片喜悦装点我迟到的春天

  山雀子衔来的江南,一抹雨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