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朱颂瑜:绕不开的相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17日09:51 来源:人民日报 朱颂瑜

  我偏爱以水路进入澳门。当幽邈的遐想穿过友谊大桥,飞船把我渡进澳门外港的怀抱,几百年的濠江风月就会在眼前骤然清晰起来。一上岸,码头的海风猎猎拂脸,当一栋栋明亮的欧式建筑开始在视野内与亚热带的树荫互相掩映,街巷纵横,市声晴暖,光尘里所有的旧年风情就会亲切得近在咫尺。与澳门的相遇,有不少东西,是你一定绕不开的。

  比如一碗温热的凉茶。

  凉茶文化是粤港澳地区传统生活的一种体现,也是养生智慧。在澳门,闹市、偏巷、道旁、树下,凉茶铺或者凉茶档多得数不胜数,草药之馨飘得无处不在。它们安静地守护着一方人。无论你是带着一种何样的心情来到澳门,它们都能进入你的视野,让你和这种传统的情怀撞个满怀。王安石说:“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我敢肯定,说的也是澳门风情中这种凉茶入世的平凡日子。

  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鸡骨草、火麻仁、夏桑菊……这些都是在澳门最常见的凉茶种类。因为身世与草木有关,所以名字也大多扣着植物,扣着自然,像清明夏日里从这里飘过的一阵海风。除了非遗项目的标志,除了古色古香的招牌,澳门的凉茶铺至今仍有使用铜制大葫芦盛凉茶的习惯,颇有古风。关于凉茶铺喜用铜葫芦盛凉茶的传统,我记得在民间民俗的记载里曾有如此佳话流传:话说当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因劳累生病,有达者为其熬制草药,并得以药到病除。林则徐感恩有余,就送去一具铜葫芦,寓意“悬壶济世,普救众生”。后来,医家们纷纷仿效,使铜葫芦盛凉茶的习惯就这样在粤港澳的民间渐渐传衍开来。

  我情不自禁伸手在一个铜葫芦上摸了一下,忍不住,又摸了一下。其实,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茶,茶是用什么草药熬制而成,对我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茶滋于水,水藉于器。铜之器物,自古就与悠久的凉茶文化结缘。所以古铜当属远年也当属往事,触摸它的质感犹如触碰到岁月的皮肤,会唤起我对草药之馨的无限眷恋,也会让一些远去的回忆骤然重现。

  我儿时居住的地方就住过一位以卖凉茶为生的老先生,一个典型的草药迷。我记得他家中有一面靠墙的中药柜,上下左右七排斗,古木泛光,端庄典雅。岭南地区潮热多雨,每逢盛夏时节,老先生就会抓紧艳阳高照的大好时令,把各种名目的中草药搬出来晾晒,在蝉鸣起伏的小巷深处,摊开一地古典的中国香。

  老先生是位慈爱的长者,知道我习画,有一年还送过我一本年代久远的中草药对照图册,供我临摹着玩儿,让我在一亩初蒙的心田上去徐徐布绿,花开冉冉。在老人家送我的这本旧书里,我就曾见过一笺廿四味的古籍配方。尤记得那笺配方的记录竟是如此气派:水翁花、榕树须、金樱根、蔓荆子、金银花、鱼腥草、蒲公英、相思藤、冬桑叶、木蝴蝶、金钱草、白茅根、淡竹叶、板蓝根……活色生香的一串名字,似乎每一个都挂着露珠在纸上发芽,而每一胚绿芽也都穿透了时间,来到今日,让我仍会情不自禁想起它们,想起它们在四季往复的时光里如何独自清宁,独自等待,等待从换季的深巷里传来的第一响咳嗽声。

  顾客去光顾凉茶铺,店家一般都会主动问上两句关怀健康的话,用语言为客人先把个脉。凉茶铺的温情,把旧时光里同一范畴的美好保留下来,这里包含手艺、茶温、传统与人情。在澳门,凉茶生意的延续多以家族传承为主。这种手把手的传承之美也很温馨,它让清妍的草香在这片岛屿上盘桓了几百年,而且,仍然会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而卖凉茶的人,他们一辈子就那么知足常乐地守着一宅老铺,从早到晚,世世代代,在老铺里头烹煮一锅凉茶,也烹煮那四季往复的时光。

  煲好的凉茶大多药味淳厚、汤色浓郁,有点儿像普洱茶又略带草药的苦味。我要了一杯清心下火的廿四味,只是那么轻轻一口,就有一股淡淡的苦味在舌苔上慢慢荡漾开来。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下火清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苦味。这是中国养生文化几千年的生活积累,也是一种透视人生的真境界。可见,过日子也如品凉茶,理解了苦味,参破了苦谛,才说得上是真正品透了人生。喝凉茶清心,自有一种与别不同的感受。一碗微温的凉茶,就能压住一捧慌乱不安的神。

  深谙澳门凉茶文化的当地朋友曾特意让我欣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几帧黑白老照片。照片里,从凉果、报纸、吊扇、中式台椅到旧式的收音机,目力所及的全部元素,既传统又清雅,无不是旧时光里那种散淡从容的市井风貌。当然,还有盖在瓷碗上防止凉茶散热的那种圆玻璃,它们滴着新鲜的水珠,很温馨也很怀旧,让我看着看着不禁憬然一悟:这焐热的哪止是一碗茶呢,而是一方水土所蕴含的全部民俗与人情。隔着相片怀旧的纸页,我仿佛还隐隐听到了从凉茶铺附近的清平大戏院里传来的戏曲声。声声不绝。

  在一个老字号凉茶铺,我还见过精巧别致的手工小竹凳工艺品,晾挂在凉茶铺的门口零售。它们用老式的红色鱼丝袋装着,朴素地悬在阳光里,有一种把岁月凝固在古老时光里的况味。关于这些手工小竹凳,坊间流传的说法是,澳门的老凉茶铺过去都摆着竹凳招呼茶客,如今不便摆在人行道,所以在门前挂点小竹凳,意思意思,表示此店是老字号。不过,有人专程去请教,反馈回来的解释是,这些手工的小竹凳其实是一位澳门传统老匠人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因为做得精巧,很受游客欢迎,所以凉茶铺帮他做点零售。两种解读异曲同工,都有着一泊对传统文化不渝的情怀,让我由衷欢喜。

  除了一杯温热的凉茶,到了美食天堂般的澳门,还有一捧手工的传统美食是小饕餮们绕不开的。途经氹仔市区买完手信,走出门口偶遇店铺充满传统韵味的橱窗,令我惊喜不已。

  橱窗上面,除了数个老饼店怀旧版纸质包装饼盒,还挂上了两张小木凳,一把旧算盘,一把大葵扇以及几个老饼模和竹簸箕,全是旧时光里那些曾经再熟悉不过的居家小器物。它们古朴,原始,内慧。看似琐琐碎碎的温情却能形成一种强大又沉静的气场,为人流如鲫、车水马龙的闹市压住一巷的喧嚣。簸箕上陈列了几个杏仁饼、核桃酥、老婆饼和紫菜蛋卷样板,全是澳门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小吃之一。不过,我敢打赌,如今它们已经远远不仅是澳门传统饼铺的招牌手信,在旅游文化日趋成熟,地域标志越被重视的当下,它们早已上升为澳门的乡愁符号。橱窗里,几个原色的竹簸箕别有一种历经岁月洗刷后的清素之美,比任何一种刻意的着色都要更为温婉,更为淡定,正适合走马观花的游客在路过澳门时一并怀旧一并念想,修复霓虹都市的旧梦。

  几个俏皮的年轻人嘻嘻哈哈地簇拥着在我身边停下来,指着橱窗里展示的几个饼模互相发问。我不知道他们的年纪,但对于眼前这些饼模的年纪,倒是心中有数。我曾经参观过一个传统老饼模的回顾展,大致了解过中国民间饼模的艺术特点。作为传统文化的密码,我知道镂刻饼模的材料多为梨木、桃木、枣木或者杏木,也大致懂得,除了福禄喜寿花好月圆般的美好寓意,除了民间老匠人的一掌手温,在眼前的每一个传统老饼模身上,还枕着一拨大地的果香。

  时光悠闲。橱窗上的几个小器物在阳光下显得越发沉寂溢美。它们安然,它们不语,仿佛在静默中与我们一同回忆,回忆那些濠江两岸的流金岁月。我在澳门的街头就这样竟不知不觉地站立了很久,始终没有离去之意。也许,一方水土真正的美好,从来就不在显山露水的潮流里,也不在一掷千金的时尚中,而在这种淡处见真味的烟火人间,这种日升月落四季微茫般的宁静里。

  驻足间,几辆货运车在我身边驶过,车身外印有“紫菜三文鱼松凤凰卷”的新产品广告,前头还特意加注了“首创”的字样。同行的老师告诉我,在澳门,几家老字号饼铺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商业竞争,所以新产品也层出不穷。货运车朝着著名的官也街方向远去,驶向那条美食如云店铺林立的手信街。我突然很想感谢这些竞争。因为有竞争,它使每一门手艺的传承就远远不止是传承,而是有了各自的创新和发展。我记得曾听说过,作为澳门的标志性小吃,澳门的杏仁饼是外地游客从澳门带走最多的手信之一,知名度要比任何一位澳门的明星都高。可见,一门传统手艺的光芒也能照亮一方水土,为当地的文化去延伸一段不朽的传奇。

  顺着澳门的美食地图探访寻幽,一路上,让人念念不忘的传统美食多得数不胜数。在传统里养心的澳门,让我不禁想起一句话:“传统是祖先对后世的馈赠,传承是后世对祖先的敬意。” 在澳门,这种互惠的光芒无处不在,且能自成气场,使一方水土在容得下浩瀚的繁华时尚和异族文化时,也容得下自己民族古老的旧年风情。

  与澳门告别,还是走水路。踏着这城市通明的灯火上路,眼前的澳门天高地阔,一水环抱,使夜航的旅程显得既庄重又浪漫,还夹杂有一点离别的凄美。这况味,让我忽然想写诗为记,不巧的是,口袋里只翻出一枚不晓得何时遗漏的硬币。小小的硬币瑞气金光,上面还精致地印有澳门传统舞龙的经典画面,姿态威武,十分传神,握在掌心里,仿佛连远年的锣鼓声都依稀可闻。我转身借走一叠滔滔的浪声,一泊璀璨的灯光。怀揣向传统致敬的一腔深情,我面对茫茫碧海,只觉此时无声胜有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