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王芸:隐喻,或者疑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11日14:52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芸

  早年,在家附近的烈士陵园,我遇见过几位老人,“他们在过剩的闲暇时光,聚到一起操琴运嗓。回回,他们端出坐台演出的架势,操琴的双目微垂,弓走弦急,运嗓的仪态万方,字正腔圆。仅仅向前延伸十个年头,京剧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事物,到了我们成长的年代,不知为何就隔膜了。一直以来,京剧是长髯拂拂、一步仿佛千年的老者,走在时代越来越匆促激越的脚步之外、我的喜恶之外。一次散步时,我与这一群老者偶遇。我从他们开始真正认识京剧。拖腔缓板间,抑扬顿挫间,竟有说不出的铿锵与苍凉,直逼心扉……舞台不再。属于他们的只是一片无华的树林,偶有清风,将他们的音韵散播得很远。声音和气韵尚在,铿锵处还是铿锵,低回处还是低回,丝丝缕缕,穿透岁月染尘的幕布,在无数个润洁的清晨,激情四溢地萦绕、缠绵。几阕之后,他们总是相伴离去,散入人群。”(散文《旧红》)

  从那一刻我知道,京剧对于我,和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些事物对于我,和对于我的孩子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生活一直处在流变中,有时迅疾得让人感觉难以把握,感觉一种万般喧嚣中的虚空与不安。我们像陀螺一样旋转着,身不由己。而一些老旧的事物也像我们一样,被流变的力量裹挟,掩埋,正走在消失的路途上。当我写作系列荆楚历史文化散文时,当我俯下头仔仔细细打量那些一度被我视之为老朽不堪的事物时,我才意识到这些被我淡忘和轻视的事物,有着漫长的时光所赋予的不可复制的魅力。之中,隐存着我们从远古来到此处的根脉,隐存着我们不自知的精神与生活形态的依据。于是,我继续在一篇篇小说中,完成对它们的审美凝视。红袍甲、家族大祭、板凳龙大会、书法、古老的铸剑工艺、青砖古城墙、芈家双冢……有时它们是物质的载体,有时它们是抽象的隐喻;有时它们是推动情节的要素,有时它们是雕刻人物的“点睛之笔”;有时它们是通向过去的线索,有时它们是朝向未来的探触,帮助我完成一次次的审美凝视。这凝视,是凭吊,也是对现实的诘问;是回望,也是对未来的思悟。

  但,我写的还是一个个“人”。《红袍甲》中的刘玉声父子,《铸剑》中的孟师傅和他的儿子,《年祭》中的孟余和刘思琪,《与孔雀说话》中的老顾,《空中俏》中的“空中俏”,《神仙帖》中的芈大头,《木沉香》中的谭木匠,《大戏》中的栾其凤和赵亦娈,《芈家冢》和《龙头龙尾》中的芸芸众生……他们身处社会变型期,新旧观念矛戟相交,撕裂无处不在,由此带来的疼痛、疑难与困境也无处不在。无数的小人物在之中跌宕沉浮,一些事物走向消泯或发生变异,一些破土而出。众象之中,新生的未必是久长的,老旧的未必是朽败的,变革的未必是合理的,消失的未必是没有存在价值的……生活自有其吐故纳新的脏腑,来消化,来吞吐,来舍弃,来催生,只是需要足够的时间长度,让一切澄清。

  有一些人物,我带着悲悯的情怀写下他们。他们是那么普通,却又有一些与众不同,他们固执地将自己寄放于某一老旧的事物之中,为之痴迷,沉醉,不可自拔。久之,他们与那一事物就融合为一体,物我不分,冷暖两忘。我寄望在纷繁世相中捕捉到隐藏在生活茎脉中的真实的疑难、撕裂的疼痛、个体生命的优柔、选择前的张望、不舍的坚守、不甘的徘徊、源自内心的诘问……以及它们的交缠衍变,犹带着一个个“人”的体温。因为我总相信,在一切混乱和变迁之上,总有某些恒定的事物存在,足以抚慰落实于个体的伤痛,让每一颗脆弱的心感受温暖与光亮,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