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顾农:唐三藏的教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1日09:45 来源:中国作家网 顾 农

  中国古人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所以有“海内”的说法,四海之内是中国,“海外”则指外国。这样的地理概念早已过时了,但词汇自有其稳定性,所以到外国去学习或工作过一段时间然后回国效力的人,便被称为海外归来者——“海归”。

  出国求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这样的好传统由来已久。唐朝的高僧玄奘曾经到西天(印度)去学习和研究佛学,前后17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律、论无不精通,被称为“唐三藏”。玄奘在那边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受到普遍的尊敬,但他毅然回国,在首都长安的慈恩寺翻译带回来的经典,凡75部1335卷,成就了一番空前伟大的事业。

  要在中国古代的高僧中举出一个知名度最高的人物,那就非这位唐三藏莫属;尽管许多人特别是小朋友只是从电视剧或小说《西游记》中知道他的。

  玄奘不仅是佛经翻译家,也是佛教理论家,他的看家理论被称为“唯识宗”(或称“法相宗”、“慈恩宗”)。佛教史家认为,玄奘的主要贡献在翻译而不在理论,在后一方面他实际上很不成功,且留下了老大的教训。赖永海先生《佛典辑要》一书写道——

  由于玄奘的声名和唐太宗、唐高宗两位皇帝的大力支持,唯识宗在初唐曾盛极一时。但是,由于法相唯识学的理论思辨风格颇不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之,作为唯识宗家传秘法的“五种种性说”与当时已在中国非常盛行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的思想潮流严重背离,不能为僧俗二界所接受,所以到了第三代传人慧沼时已只能守成,到了第四代智周手上,唯识宗的影响更小,此后便很快消亡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06页)

  “唯识宗”的祖师名声赫赫,又有两代皇帝大力支持,却未能有光明的前途;后来影响甚大的乃是“禅宗”,其关键人物六祖慧能原是一个小和尚,没有出国留过学,只是在黄梅五祖庙里担水劈柴;而他的理论却大得人心,影响之深远至今还能感受得到。就流行的程度而言,“唯识宗”同“禅宗”一比,不仅只是“小巫”,简直可以说有天壤之别。

  有大师主持,有皇帝支持,而竟然较量不过一个原先默默无闻的小和尚,事情为什么会这样?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合不合国情的问题。陈寅恪先生早就说过:“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绝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远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动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沉歇绝。”

  这实在是一个很好的教训,所以陈先生接着又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亦且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实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83~285页)

  在中国,说道理做事情,非坚持中国特色不可,外来的东西必须加以吸收改造,不能完全照搬——不管它是古代的“西天”,还是现在的西方。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