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郑绩:地方文艺的带头人董辛名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4日15:42 来源:中国作家网 郑 绩

  董辛名是董每戡的三弟,但名声不如其兄。盖因董辛名抗战之后长期在温州地区从事剧运,在文化中心城市待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在戏剧上训练有素,修养极高,不仅对温州的戏剧运动,而且对温州的整个文化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董辛名,1912年3月25日生于浙江温州瓯海潘桥镇横屿头村敬修堂,谱名国铭,董每戡三弟。6岁入私塾,1924年入温州艺文中学,1928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与赵丹同学。董辛名对戏剧、电影一向兴趣浓厚,报考电影公司被录取,恰逢赵丹来玩,大家一致认为赵丹搞电影比搞绘画更适合,赵丹遂持董辛名的录取通知前去报到。与胞兄一起从事左翼戏剧活动,与金山相交最笃。1934年去日本,1935年入日本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电影和戏剧编导专业。在日本期间与聂耳交情极好,聂耳约他一起游泳,董辛名因事未去,聂耳就是在那次游泳中不幸溺亡。

  他最大的贡献是抗战期间对温州戏剧运动的推动。1937年后回国创办永嘉县老竹中心小学、温州工业职业学校,从事教育事业,并任永嘉抗战后援宣传队戏剧组组长,率流动剧团演出大量剧目。

  1938年4月,他曾去武汉哥哥处担任编导,几个月后返回温州,搬演董每戡新剧《敌》。他又与胡今虚、莫洛等当选为战时剧人协会永嘉分会理事,组织多次公演。1939年又任前哨剧团温州公署的副团长和导演。前哨剧团几乎吸引了当时温州所有的进步文学青年,马骅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林斤澜与他后来的夫人谷玉叶都是演员,唐湜也常常参与活动。

  温州的戏剧活动与他根本分不开,他为许多剧团导过戏,指导过几乎所有温州的学生剧团,琦君曾在他指导下演繁漪。抗战胜利之后,他还继续在温州导了许多戏。除了当导演,他还写剧本、办戏剧培训班。1944年在温州艺术学校教戏剧,与方介堪同事。他还与唐湜、姚易非等人在《浙瓯日报》上办了好几种副刊。

  1946年2月,他任永嘉县立民众教育馆馆长。1947年,任温州工业学校总务主任、永嘉工业学校校长。

  1949年底入华北人民革命政治研究院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原平原省平原师范学院(后并入河南大学)任政治教师。“文革”中被开除公职,流离失所,妻女被遣回温州,他自己困顿于洛阳郊区北窑村一个农家小院内。当时得了化脓性胸膜炎得不到治疗,他自己在胸前挂一个引流瓶接血水、脓水,却仍然和在长沙同样贫病交困的大哥通信讨论戏剧问题,董每戡的《说剧》手稿就是因为寄给他审看而幸免于被抄。1975年6月19日病逝。

  谢德辉(即耶诃)曾在《温州剧运》中写道:当时温州“大小数以百计的演出中,十分之八九系出自董辛名先生导演。抗战发生,董辛名先生自东京回国,即返家乡,埋头于戏剧运动,不求名不求利,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值得称道。温州剧运能有这一点点成绩,几乎全赖他的努力,大家认为他对剧运的功劳,是不可也不能磨灭的。”

  董辛名的大哥董每戡大名鼎鼎,但董辛名其人却一直默默无闻,缘由他一直在家乡活动,并没处于上海、武汉、桂林等不同时期的文化中心。但是讲到地方文化史,他的名字却不可湮没。没有他,1937年以后的温州话剧不会如此发达。董辛名有着专业的戏剧学习功底,也有着前沿的戏剧眼光,还有丰富的戏剧界资源,这样一个人物,却一直在家乡活动,无论在现代文学的哪个分支中,都是很少见的。因此他有能力导演当时几乎所有的抗战剧目,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剧本,他都能导得有声有色,他能导曹禺,也能导口号剧。更为难得的是,面对温州观众,他可以非常巧妙地结合本土文化,完成戏剧的接受过程。他可以组织起不同类型的剧团,无论是学生剧社还是流动剧团,或者战地服务队,他都有一套相应的策略。他完完全全融入温州的文化环境和战时敌后的政治环境,又不失正统话剧的格调,这实在是非常难得的。

  他的剧本创作有:象征默剧(哑剧)《最后的胜利》(1938年《先锋》),街头剧《敌人的兽行》(1938年《游击》第十四期、十五期),话剧《游击队的母亲》(《先锋》月刊第五期,1939年游击文化出版社出单行本),《照妖镜》(象征默剧)。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