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高凯明:几上江湖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26日14:18 来源:中国作家网 高凯明

  “几上江湖书一卷,窗前灯火夜三更”。十年寒窗的三更灯火,一刻也没有摆脱书坛江湖上的是是非非。

  20年前,在与老师刘炳森谈论书法之定义时,记得他老人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具有一定法度的毛笔字才能称得起书法。20年后,在与陈永正老师谈论好书法的标准时,他说90%像古人,5%像自己,5%属于难以掌控的自然流露,应该就算好书法。两位老师都谈到了研习书法的临帖问题。

  乡贤徐修对我说,他每天早晨都坚持临帖,一天不临帖就看不到前进方向。只有每天临帖才能明白自己的差距在哪里,只有每天临帖才会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我赞同老师与乡贤之说。是的,好的书法形质神采气息缺一不可。而人们对于书法的审美认识又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就如宋以前无书卷气之说,清以前无金石味之说一样,好书法的标准从未固定过。但其根本的东西没有变,这就是王羲之之孙王僧虔在《笔意赞》中所讲的,好的书法就是以书写产生的笔画结构有生命意味的形象。而要向这一古训靠拢,最好的途径便是临帖。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要说,不临帖,就别评论书法。读过书的中国人大都会用毛笔写字,这些毛笔字都是书法吗?非也。我认为,如果将衣服比喻书法的话,模特身上的时装才算书法,而我们身上穿的只能是毛笔字,仅此而已。进一步说,如果用打乒乓球来比喻研习书法的话,拉弧旋球才能算是研习书法。

  我是一个写文章的人,所以在文人眼里我是书家,而在书家眼里我又是作家。就因为这样的身份,我尤其喜欢陈永正老师关于5%的自然流露一说。我认为这5%流露出的是一个书家全部的学养与才情。我坚信,在文学创作中,个人那些具有独到见解的真情的自然流露都是珍珠,而在写字中,那些离开了法度的个人发挥难以评价。至于“书法中充满了个人思考”之说,用苏格拉底的话来验证其价值也许更合适,“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电脑打字高度发达的当下,能向古人书法这一顶峰靠近一步已属不易,要超越古人谈何容易!

  已有很多例子证明,在书法研习的道路上,光靠灯火三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谈到了一个天赋问题。天赋是把一切事情做到极致的前提,研习书法更是如此。军旅画家邓华说过,有人一着手画蚂蚁,画了一辈子还是个蚂蚁,只是做到熟能生巧罢了;而有的人一开始便画大象,当然一出手就是大象了。这是一个起点的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人天赋问题,没有天赋,岂有高起点之说?一个具备了天赋的人,即使无意为书,提笔写字,自然流露出的照旧是传统翰墨的韵致与风采,其作品已不单单是一幅字,而是书者文化修养和风度才情的外化。一个缺少天赋却不缺少执著的人,穷其一生,其水平也让人堪忧。赵佶是皇帝,他的书画天赋仿佛是天给的。

  在《涛声依旧》被毛宁刚刚唱响的那一天,我对歌曲的作者、书法家陈小奇说,如果刘欢唱这支歌,效果会不会更好些?他听后笑了,说,看来老兄也有说外行话的时候,唱歌的效果不是光靠嗓门来判定的。那只是初级,听歌人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毛宁、杨钰莹才是“当年的夜晚”的那一绝配呀。这说的是天赋中的感觉问题。

  “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梦醒来是谁在窗台把结局打开……”费玉清的《千里之外》如其本人,清新甜美,听来确实令人荡气回肠。但我的这一感觉是后来才找到的。那一天,序幕打开,在扮成白娘子、许官人、法海等人轮流唱《千里之外》时,我的心一下子被揪住了。那远在峨眉山的白素贞唱的是相爱一生、至死不渝;那近在西湖畔的许仙唱的则是爱惧交织、惆怅缠绕;而那金山寺的法海呢,他唱的肯定是人妖混杂、除恶务尽。三人的歌声同样表达的都是一个情字,但差别却在千里之外。

  功夫在诗外,功夫亦在书外。这个“之外”可能有千里,也可能是“天在山之外,雨落花台我等你回来……”归来吧,触景生情的感觉来自天外,灯火夜三更的伏案习书之人呀,企盼千里之外的天赋归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