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美文 >> 正文

王开林:中秋三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25日09:44 来源:解放日报 王开林

  春天,是令人多感的季节。秋天,是令人多思的季节。以人的生命阶段为喻,一岁到二十岁相当于春天,充满蓬勃的生机;二十岁到四十岁相当于夏天,充满激情和活力;四十岁到六十岁相当于秋天,思想臻于成熟;六十岁之后的光景相当于冬天,一切归于恬静。

  孔子不愧为圣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每一步他都走得坚定踏实。老子显然没有孔子这么乐观,他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身就会有患,有大患就会有大惑。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的定见是:“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每个人都处于生老病死这个绝对封闭的周期圈里,要剥离大愚,解开大惑,岂能缺少两支可靠的友军(思索和感悟)拍马驰援?

  我将中秋节视为一年中的最佳节点,年初的计划已完成大半,此时此际,我心气平和,头脑冷静,于取舍得失看得通透明白:“天道酬勤”也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罢,想做的、该做的、能做的,我都做了。专心思考四个问题才是当务之急:对于哪些目标我需要投放更多的精力?对于哪些亲友我应该倾注更深的感情?哪些失误必须纠正?哪些成绩不可高估?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多年心得和盘托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种境界彼此关联,依次递进,唯有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能走完全程,穿越全境。许多人连第一种境界也很难挨边,怎么办?你未成大事业、大学问,是不是就该顾影自怜,无地自容?并非如此。有些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人,若论良心清白,道德高尚,反而远不如一位长年务农、与人为善的平民。视角不同,高下立判。因此一个人是否活得心安理得,意定神闲,与其事业、学问之大小有无并没有多少瓜葛。知命之年,王国维已稳妥地穿越“三种之境界”,却依然坚定地选择去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杀,大惑之后的大患才是压垮这位智者脊梁的“神庙巨石”。

  世间的各种境界,入口处无不是窄门高槛,一票难求,以阻挡浩荡人流为其根本宗旨。然而凡事总有例外,中秋的三种境界向所有赏月者开放,一个也没拉下,一个也不抛弃。“中秋三境”的第一境是“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不难,提出的问题也未设置标准答案,它完全不同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你不妨微笑地接受秋思落在我家,落在他家,落在你家,见者有份。第二境是“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是给大家提个醒,月长圆,花长开,人长好,它是美丽的愿景,并非未来的实况,但毕竟还有明年,无论在何处,我们还能仰望这轮明月。第三境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祈福,又是祝福,无限的美意和善意尽在其中,安全地活着,健康地活着,快乐地活着,自由地活着,彼此关爱地活着,才是真正地活着,幸福地活着。要谈论人生境界,舍此三境,岂非空幻虚无?

  你肯定觉察到了,第一境、第二境具有悬疑成分。每人每天都与这样那样的困惑打交道,孔子说“四十而不惑”,非指四十岁后他就不会遭遇新的困惑,而是他能做到不为困惑所困,不为困惑所惑。

  在同一轮秋月之下,但愿多多益善的祈福和祝福能将大家联系得更为紧密,更为友好。此若无疑,则再无可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