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吴正格:饮食与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9月11日15:41 来源:中国作家网 吴正格

  1997年,《鸭绿江》杂志(第2期)“文坛声音”栏目载有笔者《饮食文学之脉》一文。文中提出饮食文学的概念和如何进行创作的见解,曾引起争议。反对者认为:“当前下岗工人较多”,“数千万人口温饱问题未能解决”,提倡饮食文学是“越穷越吃,越穷越讲究排场”,是“没有顾及我国的现实条件和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些看法,是将饮食文学等同于“华筵珍馐”了,也将温饱问题和奢食与饮食文学的概念混为一谈,脱离了讨论饮食文学的学理轨道。

  回望中国文学史,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宋诗词、明清小说以及历代笔记等,都涵括大量有关饮食题材的作品,足可以从中选编并疏证出一部颇具规模的多卷本的与饮食相关的文学事典。如《论语》中,“政”字出现过41次,而“食”也出现了41次,其中30次是当“吃”讲的。其《乡党》篇中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谒,鱼馁而肉改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先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不量,不及乱……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孔子为“守礼”,总结出个人膳食的感性体验。这段话至今仍被人们到处引用,可见写饮食的文学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和接受的优势。

  中国小说最初是以饮食为题材创作的。战国末叶,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共同撰写《吕氏春秋》,其中第十四卷的“本味”篇,鲁迅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小说。“本味”篇是写伊尹从庖人到宰相并“说汤以至味”的故事,主题是治理国家要求得贤人。老子那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哲典,亦据伊尹的智慧而来。饮食诗歌的创作端见《诗经》,其中以饮食为题材的作品甚多。可贵的是,这类诗歌是周王室专派使者从民间搜集得来,不仅是研究古代食俎的珍贵史料,其被咏成诗歌的传统也由此被确立起来。古人饮食题材的存目相当丰富,饮食范畴内的史迹史情、社会风尚、民族习俗,厨艺食疗、掌故轶闻、时令食品、奇材异料、佳肴美馔等莫无不记,所具有的社会意义和史料价值不言而喻。

  饮食文学与古代作家关系密切:被长期流放的屈原,竭忠尽志,也需用烈酒抚慰孤独,用炙脍驱散寒怆,而因他留下的端午食俗,又使世代人情伤汩罗。苏东坡虽然受陷遭贬,却心胸豁达,“自笑平生为口忙”,他的《炖肉歌》使他成为红烧之祖,《老饕赋》又引发了系列“东坡菜”传世。就他一生的创作而言,饮食诗文之多,或许只有“恃酒放翁”、善写食诗的陆游能与之比堪。曹雪芹落魄京郊山村时,过着“食粥”、“赊酒”的生活,追忆往事,满怀酸辛,努力搜索过去的事迹,着手写《红楼梦》一书。书中诸多的佳肴美馔、粥糕点心、名茗良饮等,才被写得那样引人入胜,以至能衍延出时今的“红楼菜系”……

  中国最初是以“鼎食民族”的形象崛起立世,继而鼎与君权、疆土同义,并成为国家礼器。所以,饮食囊括着丰富的历史和人生内容,也成为古代许多优秀作家的题材。而关于饮食文学的现代创作,要“文变染于世情”。饮食文学必须融入现代因素、反映现代风貌,表现现代的饮食新精神、新势态、新事象。比如美食名称中涵括的人名、事名、物名、地名和食材、技法、味道、营养,寓示的典故、掌故、知识及透露出的意愿、祝福、情感、趣向等,都是饮食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缺乏对现代饮食的敏锐感受力,仅书写个人的饮食情感和欲望,没有历史意识、放弃社会责任,也等于截断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连脉,饮食文学的现代创作使命就难以完成。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