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作品 >> 杂文 >> 正文

顾农:从《芙蓉楼送辛渐》说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3日11:00 来源:中国作家网 顾 农

  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有《芙蓉楼送辛渐》七绝诗二首: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其一曾多次进入唐诗选本,人们比较熟悉;其二美誉度要低得多,而其实也很重要,据此可知芙蓉楼在丹阳(今江苏镇江)城北,下临长江。原楼早毁,长江的河床也已经向北移动了不少,而此诗的魅力依然如故。

  诗中既说此地为“吴”(“寒雨连江夜入吴”),又说是“楚”(“楚山孤”、“楚云深”),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镇江古代先属于吴国,后又曾属于楚国,用后来惯用的话来说,此地正在所谓“吴头楚尾”。在唐代,这里离大海已经不远,所以其二中有“秋海阴”这样的提法。诗人赶到丹阳,头一天晚上在芙蓉楼饯别将回东都洛阳去的友人辛渐,第二天在阴晦的早晨又冒着已有寒意的秋雨到江边送行。那时南人要北上洛阳,往往取道于丹阳、扬州,顺运河北行。

  这两首诗既见出诗人的一片深情,也暗示他当下艰难的处境。诗中的警策在于“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托朋友辛渐向洛阳的亲友传递一个信息:自己仍然清白,而且毫不热衷于仕途。这两句诗显然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按此诗作于天宝初年,其时王昌龄官任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而不久后即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殷璠在《河岳英灵集》(卷下)中说,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叹息”,而《唐诗纪事》(卷二十四)引殷璠评王昌龄语后则说,其为人“孤寂恬淡,与物无伤”。“孤寂”很容易被视为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诗人又往往喜欢独抒己见,在天宝年间政治空气已渐不正常这种时代,在官场里很容易被中伤以至被诬陷。

  当年的详细情况现在已经不大能弄得清楚,但既然只是“不矜细行”,可知只是不拘小节、不合官场的规则和潜规则,不知道得罪了上面什么人,于是弄得处境困难;可是他并不打算详细具体地为自己辩解,只说了一句“一片冰心在玉壶”,声明了清白,也表示并不以官职的去留升降为意。傲骨凛然,而出言温润,此其所以为名句也。先前刘宋诗人鲍照有句云“清如玉壶冰”(《白头吟》),这里灵活地加以运用,并有所生发——从此“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成了一句成语,被引用的频率很高。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句亦颇精妙。好朋友一走,自己更加孤独了;而这“楚山孤”也正可以看作是他本人处境艰难的一个象征。不肯同流合污的官员,很容易落入光荣的孤立。

  就在芙蓉楼送走辛渐以后不久,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听到这一消息后写过一首著名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对这位落难的朋友充满了同情。另一位友人常建在王昌龄去龙标的途中同他见过一面,更直截了当地为他鸣不平,诗中有“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鄂渚招王昌龄张偾》)之句。从他们的诗句中可以推知,昌龄之被贬乃是遭到谗言中伤的冤枉。这种事情在唐朝颇为多见,那时的官场亦如江湖,风波相当险恶;诗人们在这里如鱼得水的甚少,大诗人尤其如此。

  这两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境清空浑成,绝无藻饰而引人入胜。诗人特立独行的人格在“寒雨”、“寒江”的背景之前显得高洁而清冷。他不管处境如何,始终无怨无悔,亦不欲多为自己辩护,只是托友人寄语洛阳的亲友而已。诗人尽管完全无视世俗的评价,但亲友的理解和温情对他来说仍然非常重要。

  唐代的芙蓉楼早已不存;近年来镇江人重建此楼于中泠泉(亦称“天下第一泉”)景区之内,下临塔影湖,与金山寺宝塔隔湖相望。当年金山位于长江之中,然则芙蓉楼今址当与其原址相去不远,而且我们不妨就将这塔影湖想象为当年的江海交汇之处。我曾有幸到此新楼登临揽胜,临窗四望,波光云影全在襟袖间,湖风送爽,俗虑顿去。楼内很宽敞明亮,二楼楼壁上大书王昌龄的这两首诗,朗读一过,令人不禁亦起冰心玉壶之思。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