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新闻 >> 正文

想找青春的痕迹,却看到“老”的影子 ——作家张者和他的长篇小说新作《桃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1日10:33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金涛
《桃夭》  张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7月出版《桃夭》 张者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年7月出版

  “张者是我的老朋友、也是老同行,我跟他有很多交集,我们两个都属于新疆支边青年的后代,我在乌鲁木齐郊区长大,张者在新疆阿克苏长大。我父亲今天上午打电话还说在乌鲁木齐跟老朋友晒太阳,而张者母亲则在阿克苏棉花地里拾棉花。张者的《桃夭》很抓人,看后很想对号入座。这本书我觉得可以有一个副题——同学会,以二十年后同学会的方式,重新讲述这些改革开放时期学法律的人的成长。 ”近日,在作家张者长篇小说《桃夭》新书发布会上,鲁迅文学院副院长、作家邱华栋如是说。当天赶到北京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参加发布会的,还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评论家潘凯雄,作家李洱等。

  《桃夭》是张者“校园三部曲”的最终篇章,小说从一位中年律师的离婚说起,讲述了一群曾心怀文学热忱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在30年后逐渐陷入中年危机的生活现状。如今,这些人重返校园参加同学会,他们想找到青春的痕迹,看到的却是“老”的影子。当校园爱情和灰色中年碰撞,会产生怎样的荒诞感?这是小说关注的话题。在题材和主题上, 《桃夭》对“校园三部曲”的前两部《桃李》 《桃花》有所延续。不同的是,作者此次将视角拉出校园,更多地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的中年困境。小说将庸常圆滑又精怪喧腾的现实生活切出了棱角、现出了茬口,同时对法治社会的建构与情感人生的平衡,表达出了细密的解悟和深切的思虑。

  在作家李洱看来,张者笔下关于新世纪知识分子的生活非常好笑。“一帮从事法律研究、法律工作的人士,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偷情、有行贿,所有这些事情都是非法的,但奇怪的是这些非法的事情又让人觉得合情合理,很多人觉得并不违法,这些法律工作者就在这样的日常生活当中安然度过,活得还很有滋味。 ”李洱说, 《桃夭》写出了当代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状态。

  看完小说,李敬泽的感受就是这本书讲了他们这个年纪的大叔和大叔控们的挣扎与突围,“某种程度都能够在这里边看到人生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能够看到张爱玲所讲的华丽长袍下面的虱子。 ”李敬泽说,一个人到了五六十岁,不管成功还是不成功,都有很大的焦虑,这个时候他会强烈感到需要找到或者以某种方式回到三四十年前,在这个过程中去缓解自己的焦虑,使心情得到释放。“小说写的同学会不可怕,中国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同学会之后的朋友圈,天天一帮老头、老太太在一起聊天,但是聊的时候大家口气全是装很年轻的样子,实际上是徐娘和徐爷,但是要变成徐哥和徐妞,这个口吻维持不久,很快大家开始谈论孩子、身体,谈论关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问题,终于被打回原形。这里边可以说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几代人基本的人生滋味尽在其中。当然这个小说没有这么简单,关于大叔和大叔控的,年轻人不妨看一看,作者有时候写得刀刀见血,让我们这样的大叔看了为之不忍,话何必说的那么明白、下笔何必那么犀利、那么不让人活?很精彩! ”

  张者出生于1967年,曾在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他的作品中很多校园生活素材就源于这段经历。早在2002年,张者的代表作、长篇小说《桃李》就曾通过揭露当下大学校园里学术腐败、游戏爱情等怪现状,以其新颖的创作题材、大胆的批判在评论界和读者圈引起不小轰动。张者也因自己的写作一直遭到“对号入座”引发质疑。谈到这些,张者坦言不介意将作品与真实案例对号入座:“这说明作品的真实性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所以,当一个作家听说有人对号入座了,他应该没事偷着乐。 ”最后,谈起同学会,张者劝大家千万不要去参加,因为“那是让人绝望的” 。张者说,在同学会上他确实见过、听过很多故事,其中有个故事《桃夭》中有。三个同学,一个律师、一个法官、一个被告,在同学会上打得不可开交,真动了拳头,张者当时还是拉架者。“想来想去,大家高兴完了以后其实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最后张者说, 《桃夭》是一代人独有的情感纹理和精神质地,斑驳的生活,既是生活的原生性折射,又是之于人性最好的隐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