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小说 >> 今日作家 >> 正文

行行复行行(王保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6日09: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保忠

  王保忠,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高研班学员,现 在山西省作协工作。曾在《人民文学》《十月》《天涯》《北京文学》等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小说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长江文艺 好小说》《新华文摘》转载,部分被译成英文。著有长篇小说《甘家洼风景》等10部。曾获第三届赵树理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五届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第 十四届百花文学奖、第十四届北方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首届郭澄清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奖等。

  许是在甘家洼待得太久了,2012年春天,我开始酝酿策划一次出走。那是我小说里虚构的一个村庄,在3年的写作时光里,其现实原型黄家洼村也快 速走向凋蔽,只剩了5户8口人。小说着力书写的“老甘”,评论家杜学文撰文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中充满阵痛的精神象征。他身跨 两界,身体已经难以抗拒地进入现代社会,而精神却执著地坚守在即将过去的农耕时代。”随着《甘家洼风景》的出版,一种疑虑也在我心里日益扩张——这部20 多万字的小说,是否概括了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和农民?

  因为心有所惑,我必须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我将这种行走,谓之“百村调查”。

  行行复行行。2014年深冬时节,我在走过了几十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后,站到了万里黄河惟一的岛屿娘娘滩上。鸡鸣三省闻,这村庄,算上庙里的一个 和尚,也只有5户8口人,得到这个数字时,我失笑又失望,以至于怀疑自己在不在路上?这究竟是娘娘滩,还是甘家洼?是黄河,还是桑干河?我总不会走了一圈 又回到起点上了吧?那一天,望着河面上成群结队的流凌,我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的行走究竟有没有意义?

  今年夏天,在赵树理老家尉迟村一带,我看到了另一种模样和气象的农村,我以为它们是站在了时代的前沿。那天,我在微信里记下了这样一段话:不断 出现的意外,让我走进了最具时代感和现实质感的中国农村现场,这里有感叹羊价下跌的放羊汉,有因为挣不到“低保”被儿媳搡了一把的老汉,有低调谦和的煤老 板,有规划“美丽乡村”的干练的乡镇女书记,有落选的村主任,有渴望在乡村政治舞台上建功立业的企业主,也有熬了一夜喝酒如饮水的老派乡村文人……这里有 陷落有破败,却也涌动着勃勃生机,这里有大战风车的唐·吉诃德,却也不乏顺应时代的英雄……

  写下这段话时,我似乎也看到了自己今后小说的模样,它的结构、长度和格局。一个作家,他不能只会呈现正在沦陷的传统乡村,还应该学会书写城市化 背景下乡村的新生;他可以书写乡村过去和今天的苦难,也该写出苦难中孕育的光明;他自然可以去触及农民的守旧、落后、愚昧,但同时更应挖掘和表现他们对新 生活的向往和为之奋斗的智慧、力量;他可以表达“老甘”们对既有社会文化的怀恋,更应写出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是的,我应该走出 “甘家洼人”自我封闭的世界。

  多年来,我的小说多是和乡土关联在一起的,也因为地域和写作风格的关系,自然而然被划归在“赵(树理)”的大旗下。在我,曾一度并不以为然,但 在尉迟村,在与村民的交谈中,我忽然有些读懂了他,他是怀着一种现代知识分子的济世情怀去参与改造农村的,在他身上,农民英雄和杰出作家的身份是相融为一 体的。也是在这里,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随着乡村的大面积消逝,那么多人选择了退出乡土写作,而我没有。再过几年,或者我将成为最后一个走卒,但我想,我依 然不会转身。没有谁比我更清楚,这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