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作品 >> 正文

一个人面向一群人的回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0月16日14: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嘉 男

  很多画家,文章亦好。陈丹青便是一个。难不成是因为他在纽约听了5年木心的文学讲述?可是他却在《文学回忆录》后记中说,木心讲课时提到的那些作品,他大部分都不知,而讲课结束后,也从未去找来看过。可惜!不过,他是画家,不必苛求。

  事情是如此奇绝,从1989年到1994年,木心5年的“文学远征”,听课的却是一批中国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 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对着这些不相干的脸,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一字字看过陈丹青的这段话,我心忽的 沉下。我猜木心内心满涨着太多的东西,需要倾泻,却不需要相知,所以不在乎听众是否相干。他是孤绝的,绝到不与文学圈里人来往。再看陈丹青后面的话:“他 挚爱文学到了罪孽的地步,一如他罪孽般与世隔绝”。让人心里痛。

  《文学回忆录》是木心心中的“世界文学史”。说到为什么要学世界文学史,他说:“文化的第一要义,是广义的整体性。如何在这个整体性中取得我们 自己的制高点。”可惜,当年开始接触文学的时候,不知道这一点,现在晚矣。不过,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可以有另外的收益。我们念过中文系课程的人,都 知道文学史课本的古板、偏颇。而木心的文学史丰富、润泽,有趣味。有决绝的个人观点,有零星的生平流露,有精辟独到的思想,遍布着奇言妙语。所以,称为回 忆倒也贴切呢。真羡慕陈丹青他们那拨人,20年前就有如此的偏得和享受。

  忍不住罗列几句木心的妙论。有一次课上,他说:“我们都要注意身体。灵魂是演奏家,身体是乐器。”谈到大自然,他说:“我们说的大自然,其实是 小自然。花木草虫,不是宇宙性的,是地球性的……人在自然里,自然里有人——人是荤的,自然是素的。”提起卡夫卡,他说:“卡夫卡像林黛玉,肺病,也爱焚 稿,应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讲反战小说时,他说:“战争最好发生在电影里。只有马不知道是假的,翻在地上,其他兵都知道在拍戏。”至于反战,他认 为:“只有文学家能站出来说话……音乐,不能作一曲骂战争,哲学家是隔着军靴搔痒,科学家被迫做帮凶。文学家是伟大的!”这叫我们选择了文学的人,心里美 美的,但我们用文学发挥多强的作用,也要看才能不是?他说:“没有才气的人,就像松鼠没有尾巴。”

  2007年初,读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甚为喜欢,其才可见,对他本人却一无所知。2013年整个秋季,我都在读《文学回忆录》,多少知 道,他是经历过“文革”劫难的人,而在讲世界文学史期间,他作诗道:“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我心里又忽悠一下。60岁以后的木心,真的是宁 静致远了。

  《文学回忆录》是陈丹青当年的听课笔记,他几次恳求木心出版这份讲义,木心都不答应,说这不是他真正的作品。2011年,木心在乌镇去世,去向 他诀别的年轻读者们也向陈丹青提出了如此恳求,陈丹青便找出了这些封存经年的笔记。违逆木心,是因为那些年轻的脸,也正是木心先生时时瞩望的将来,也因为 他确信这份笔记自有其价值。陈丹青真是有心人,讲课的正经内容要记,木心离题的妙语趣谈也记,甚至散步时木心对某一情境说的话也记下来。否则,只是文学史 的粗线条,恐怕也少了许多趣味和滋味。

  这本书,陈丹青的后记是必看的,这场“文学远征”的缘起和过程、木心讲课的情态和生活片段、听课这拨人的动态流变,以及陈丹青个人的心态,都有 滋有味地表述出来,穿插有致,情意绵柔。全书看完了,我又看了一遍后记,一时感到凄凉。因为有结束:讲述结束了,讲述人的生命结束了,阅读结束了。那是一 种离别的伤感。

  2012年秋,我入鲁迅文学院学习,一天,专门跑到中国美术馆看画,恰遇一位画家的画展开展,大厅的一角已布置好了,一排空椅的椅背上贴着画界 一些响当当的名字,虚位以待,我看到了“陈丹青”的名字。可是等我看完画出来,椅子乱了,画家们正在排位照相,我无法将陈丹青对上号了。这遗憾和好奇怕是 永远的了。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十八届高研班学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