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文学院 >> 作品 >> 正文
细雨霏霏的4月,到上海参加了一个朋友聚会。因为是奔着安德列·瑞欧的音乐会去的,顺道还看了莫奈画展,逛了田子坊,街拍了诺曼底公寓之类的 大、小老式洋房,这次短短的周末聚会算是一次文化之旅。二十多年来,差不多每隔几年我就会去一次上海。但是,感受最深的却是这一次。上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的,是一些不起眼的细节。
我们住在一个名叫“客堂间”的酒店。包括一间亭子间在内,这家酒店总共只有六间客房。酒店是一栋临街的石库门民居改造而成,一层是一家酒吧,二 层、三层和位于四层的亭子间住人。据说,最早开的一家“客堂间”,只有两间客房。酒店的楼梯、地板都是木头的,刷的是深色的漆,和同样深色木质家具配在一 起,古朴而雅致。上海的老房子,空间都比较狭窄,酒店的过道、楼梯以及亭子间都是这样。但是,客房卧室、卫生间却不小:卫生间既有浴缸,也有独立的淋浴 间。一般来说,酒店的淋浴间最容易发生的问题,就是洗澡时水流到了淋浴间外面,把铺在外面的毛巾浸湿一部分。但是,“客堂间”的淋浴间外面,毛巾却总是干 的。为什么呢?因为淋浴间地板是一块像青石板一样的水泥板,四周都是水槽。水泥板是深色的,不漂亮,但踩在脚下很踏实,防滑;墙壁铺的也不是常见的瓷砖, 而是很有立体感的马赛克,又一次提醒客人,这里不是别处,而是上海。
这次去看莫奈画展,又找到了上一次参观上海世博会热门场馆的氛围。据说,起初参观是免费的。可是,因为人太多,只好改售门票,一张票70元。在 一杯鲜榨果汁也卖三四十元的上海,这样的门票当然算不上贵。于是,人山人海的境况并没有改善多少。买票要排队,等叫号要排队,入场要排队,租解说器也要排 队,展厅里面人头攒动。观赏油画本来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可因为太多的人拥在画前,所以,在合理距离观赏画作几乎就成为一种奢望。
为什么那么多人挤在画前呢?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人掏出手机对着画作拍照。这时,就见一名保安用上海普通话一遍一遍大声呼喊:“谢绝拍照、谢绝 拍照、谢绝拍照!”他还会冲到仍然置若罔闻的观众前,大声说:“女士,请将你的手机收到包里。”“先生,请将你的手机收到包里。”虽然声音大,但他说话很 注意分寸。一般来说,被说到的人多少会有点不好意思,暂时收起手机。可是,有人就对他的制止不服气。“那么多人都在拍,你为什么只管我?”有个女孩儿这样 说。“你们家里就是这样教你的吗?”保安的回答让她哑口无言。还有人不知道跟他说了什么话,我听到他在大声地回答:“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所在。”这么一份普 普通通的工作,这位保安却干得如此一丝不苟,让人足以理解“职业尊严”四个字。
此次上海之行的重头戏,当然还是安德列·瑞欧的音乐会。和普通音乐会、特别是古典交响音乐会不同,安德列的音乐会氛围十分华丽热烈。乐队女乐 手、伴唱女演员都很漂亮,衣着也十分艳丽,连乐队用的谱架都是巴洛克式的。音乐会所选曲目强调雅俗共赏,每有歌剧《图兰朵》之类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全场 数以万计的听众便会报以热烈的掌声,然后摇头晃脑、陶醉其中。安德列·瑞欧又是一个煽情大师,他时常停下手中的小提琴,介绍乐手、歌唱家和要演奏的乐曲, 并且指挥全场观众与乐队互动。安德列的音乐会还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国家,他们总会再增添一些该国的元素,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这次他们就演奏了《茉莉花》与 《上海滩》。特别是《上海滩》的旋律一起,现场的氛围简直要被点燃。此后,当《蓝色的多瑙河》乐曲一起,担任翻译的洋美女身着盛装走下台来,邀请观众席里 的一位老外与她跳起了华尔兹。
紧随这对洋舞伴开始翩翩起舞的,是一对中国老夫妇。他们年纪应该接近70,并没有穿礼服。和高头大马的一对洋舞伴相比,两位老人的个头显得很 小,但是,他们的舞姿很优雅,气场一点不输给老外。在中国,哪儿还会有这样从容优雅的老人呢?我想,这就是安德列在中国的演出只有上海一站的原因之一吧。
在《蓝色多瑙河》旋律的荡漾下,越来越多的内场观众坐不住了,加入到华尔兹的行列,有男女组合、有成人与孩子的组合、有美女组合,也有一个人忘我陶醉的舞步。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对端庄、从容与自信的老夫妇,特别是老太太的红衣裳和花白的头发。
(作者为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