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史识与使命——评黄亚洲新作《红船》(郑东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7月01日10:23 来源:文艺报 郑东升

  95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之上,弹指一挥间,这艘红船引领中华民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光辉的圆梦历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为纪念建党95周年,作 家黄亚洲的又一历史文学力作《红船》于近日由天地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从五四运动起笔,以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大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以全新的视角和笔法 为我们展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

  研究任何一门学问,都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创作历史题材作品,必须以正确的历史观为指导。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再现了诞生 初期的中国共产党这艘“红船”一路劈波斩浪的艰难和取得的成绩,厘清了“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8年井冈山会师的10年间, 有太多对党史革命史产生重大影响乃至决定党的历史走向的重大节点,如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国共合作等等。对于这些历史事件以及人物的 选取、叙述的详略,都需要作者具有很深的功力。这其中蕴含了作者强烈的主体意识。于作者而言,作为客观实在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要建构的历史是另一重 “调门”,要完成的是自己对这段历史的一种诠释和建构。由于对历史事件、领袖人物的评价和定位都已经达成共识,以往一些相关题材作品囿于既定的这些结论和 定位,回过头来“被动”写史。该书很好地避免了“倒放电影”现象,恰当地解决了历史结论和文学叙述之间的关系。作者不是被事件或人物牵着鼻子走,更不是对 历史作简单的叙述,而是跳出了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设身处地去感受历史、体悟历史,从对资料的掌握和消化中表现出自己的 立场、观点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文学形式去形象化地阐释和演绎。而要做到这些,没有对这段历史的认真研究,掌握大量史料,理解上达不到这种高度。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作为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红船》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本原和文学的想象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该书通过人物、事件的写作手 法,诠释了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年鉴派史家马克·布洛赫认为,史学的主题就是人类本身及其行为,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显然在于增进人类的利益,离开了人—— 这个史学的基本要素,再宏大的叙事也只是空中楼阁而已。优秀的作品都少不了生动细致、真实可感的人物刻画。毫无疑问,“红船精神”是对党的创建史的抽象概 括与总结提炼,是从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自然也可以原原本本地还原到历史中去。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历史文学作品自然少不了人物活动的描述。人物描写是 全书的点睛之笔,人物描写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该书在这方面无疑是成功的,实现了多个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的重大突破。历史绕不开人性。这部文学 作品展现给我们的是一部活的历史,是一部充满人情、人性的历史。这一时期,历史人物尤其是领袖人物、历史事件密度极大,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哪一个都 是党史革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比如,书中对陈独秀这个人物的描写,就很有见地,既考虑了他在党史上的定位,也兼顾了这个人物的人格特征。之所以这么讲, 是因为作者笔下的陈独秀具有了双重属性,一方面,他是政治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斗士、党的领袖,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普通人,具有七情六欲,具有很多人 情化、情感化、人性化的因素。党史研究是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完善的。在这方面,作者既把握了这段历史,同时又吸收借鉴了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包括对陈独 秀、李大钊、张国焘研究的一些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 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 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红船》实现了文学的艺术价值与史学的政治 社会功能的统一,体现了作者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红船精神”是党的先进性之 源。“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伴随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共同构成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 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我们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显然,作者在全景式地把握了这段历史基础上,以一种特具的历史眼光, 一种深邃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超越时空限定而道破其存在的本质真谛,通过大众化的形象、生动的语言积极弘扬主旋律,并给人以理性的启示,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 荣使命,实现了文学创作与史学功能的完美结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