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王成章《去留肝胆:朱克靖烈士传》:信仰的力量与人性的光华(黄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9日10:07 来源:文艺报 黄 玲

  南京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近代历史上几次规模比较大的战争和屠杀使这里成了处处埋忠骨的所在,城南的雨花台上汇聚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殉难的无数忠烈英魂。那些长眠地下的英雄无言,惟有高高的雨花台依旧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那段可歌可泣的悲壮历史。当我们置身于今天的盛世繁华,时代的喧哗与骚动中长久和平所带来的福祉似乎让这一切正在被日渐淡忘。王成章的长篇文学传记作品《去留肝胆》轻轻挑开了一角岁月的帷幕,从遥远的历史深处走来,向我们讲述了一位雨花台英烈、早期共产党人朱克靖为共产主义理想和抗日救国而战斗的一生。此前,已有《朱克靖传》《朱克靖传奇》等作品对朱克靖的一生作过记述,至于《去留肝胆》一书在史料上是否又有新的突破与贡献应该让史学家去评说甄别,这里我想从文学的角度谈几点阅读印象。

  从主题上看,这是一部礼赞信仰的作品。从学生时代在北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到在法国勤工俭学团入党,再到去国际共产主义中心的莫斯科学习,朱克靖一生都怀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终身矢志不渝。整部作品最着力表现的,就是动荡年代里那坚如磐石的意志与信仰。正是这精神的信仰,使得主人公在无数次革命的重要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也正是这精神的信仰,使得主人公在被捕后依然能坚定地拒绝各种诱惑,最后从容赴死。当下是一个价值多元的世界,今天的人们见得太多的是复杂、游移和曲折,因此这份单一的执著与壮烈,就更能使读者钦敬和感叹!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虽是颠沛流离的艰辛,人们却因为怀有信仰而乐观强大。和平年代,我们却饱受富足安逸带来的精神上的空虚与羸弱之痛,我们需要信仰似强光般照亮生命的种种幽暗。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这部作品精神层面的意义就这样被凸显出来。

  从人物塑造上看,该著成功塑造了一位为民族大业殚精竭虑、奉献一生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朱克靖出生于1895年,这一年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多灾多难的民族风雨飘摇,这一代知识分子几乎从一出生就背负了国家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1919年,当24岁的朱克靖在北大遇上李大钊、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年轻的生命一下子被点燃,多年来的忍辱负重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希望,从此他一生都在为心中的共产主义理想奋斗。应该说,战争年代很能考验复杂的人性,离乱的生活几乎日日从意志上摧毁一个人的信念,但在朱克靖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容置疑的纯粹与坚定,是勇往直前的果敢与坚毅,是光明磊落的情怀与追求。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尽管革命形势千变万化,朱克靖却永远斗志昂扬,在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知识分子个体在革命中所爆发的巨大能量让我们看到了其背后人性的光华。朱克靖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有革命理想的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身上凝聚的风骨与品质也成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作品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把这一形象再现出来,有很强的文学感染力。

  从技术上看,这部作品也有自己的匠心。首先,对结构的布局可谓精心。作品没有像普通的人物传记那样从传主的出生写起,而是从1937年深秋朱克靖在南昌街头与好友叶挺、叶剑英的久别重逢开篇。对于一个怀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人来说,有什么能比找到共产主义组织更重要的呢?寻找这样的叙述切入口,成功地为作品奠定了整体基调,别有一番深意。其次,作家对材料的取舍也准确而又大胆。如何呈现朱克靖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本书选取了泰州使命、黄桥决战、白塔埠战役等几个重要事件展开叙述。作为一介知识分子,朱克靖的主要任务就是谈判、统战、策反,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危机四伏,主人公与敌人斗智斗勇,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任务。叙述层层推进,情绪也逐级上升,及至最后在敌方监狱中表现出的坚贞与英勇,人物的正面形象获得了最充分的表达。另外,这部作品中还不乏历史场景的想象性描述,以此丰满在漫长岁月中渐渐风干的历史细节,让读者通过作品的叙述获得历史现场的真切感。使这部作品具有了较高的文学质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