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薛友津《残酷的美丽:冷少农烈士传》:见证与记忆(沈杏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9日10:06 来源:文艺报 沈杏培

  在社会记忆中,对革命烈士、战争英雄以及各种为了国家利益与民族解放捐躯的死难者的记忆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这实际上是在缅怀这个民族的历史以及崇高的人格和精神情操。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和平年代的花团锦簇和小康气象让我们逐渐远离甚至淡忘了共产党人早年浴血奋战的那些峥嵘岁月,以及那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青春的赫赫有名或是籍籍无名的烈士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包括《残酷的美丽:冷少农烈士传》在内的丛书显示了重建烈士记忆和传承烈士精神的重大文化功能和实践价值。

  《残酷的美丽:冷少农烈士传》的作者薛友津,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对于上个世纪80年代即开始从事写作的薛友津来说,这本书行如流水的叙述、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短小但丰富的章节显示了他扎实的语言功力和老到的谋篇布局能力。当然,传记文学的难点不在这儿,由于传记文学讲究实和真,文字的推进必须建立在丰富而准确的史料上,这就需要作传者做大量案头工作和史料的搜集、整理。从这本书的49章内容来看,每一章都无“虚言”,叙述建立在详实而丰富的史料上,以冷少农从出生到牺牲的短暂32岁生命历程作为对象,以冷少农投身革命到为革命捐躯作为主线。同时,在呈现冷少农烈士的人生时,该著采用了“编年体式与人生剖面”相结合的方式。所谓编年体式指传记是按照冷少农成长的轨迹进行顺序叙述。但在他一生有限的岁月中却有无数的事件和瞬间,如何选择?作者采用了截取主人公人生典型断面的方式来表现其整个人生。革命、理想、坚贞、赴死这些词汇及其相应的现实片段构成了冷少农烈士的主体精神面貌和人格形象。但如果只靠这一维度的内容支撑着冷少农烈士,那么肯定会将冷少农烈士简化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大全”式虚假偶像。薛友津避免了英雄传记文学的这一陷阱,“长江客轮忽闻乡音,思念亲人泪洒衣襟”“儿行千里难写心中事,一夜无眠家书抵万金”等章节写出了冷少农与亲人分别时以及别后对亲人的缱绻柔情和郁郁愁肠,临刑前给亲人的三份遗言和家书满纸是对家人的愧疚和以革命大义宽慰亲人的真挚;“妙龄少女勇敢敞开心扉,月圆之夜倾诉爱慕之情”“多方营救无果,张春娴舍命求何”则书写了革命者的儿女之情以及相偎相惜的深情;而“偷窥别人信”和“赏秦淮景醉卧女儿红”则让我们看到了冷少农日常化,甚至有点“小恶作剧”的一面,读来不但没有影响英雄的伟岸和正义,反而增加了可信和自然真实之感。

  这部传记是对冷少农烈士跌宕起伏、舍生求义的人生的一次还原。可以说,这部作品是一部见证之书,她见证了残酷的历史和英雄的受难史。烈士生前置身的风声鹤唳和血雨腥风的历史环境,以及暴政和淫威施予烈士的惨烈和残酷,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原生态的复呈。同时,这部作品也见证了冷少农坚贞不屈、为国捐躯的浩然正气和伟岸人格,见证了残酷历史中的人性光辉。可以说,这是一部以波谲云诡的战争年代为背景,以此再现英雄的丰功伟绩和精神风貌的“大书”:既有大时代的内在肌理,又有细腻的人性真相,既有枪林弹雨、血雨腥风,又有儿女情长、悠悠乡情。

  博物馆、纪念碑、烈士陵园作为承载文化记忆的实物载体,发挥着重要的精神传承作用,除此,在信息化时代,影像产品和纸本书籍同样是这种公共记忆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残酷的美丽:冷少农烈士传》以传统传记的文体为我们立体呈现了难以忘怀的烈士人生和烈士精神,以严谨求真的态度深入历史现场,努力探求和还原冷少农烈士所处的时代舞台,展现冷少农烈士与第一代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同时通过无数生动感人的日常生活与历史细节再现了这代革命家的高尚人格和壮丽人生——愿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份残酷的美丽和悲壮的优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