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百花园中一园丁——由《园丁集》说起(狄青)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9日09:52 来源:天津日报 狄青

  《园丁集》是一本沉甸甸的书,这不仅体现在拿在手中的分量,更体现在读来亲切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所蕴藉的热度在令人温暖的同时又倍觉鼓舞。这里凝聚了赵宝山老师深耕群众文学创作辅导工作的汗水与心得。就像蒋子龙先生在序言中所讲到的,这部书的作者赵宝山“正在恢复文学的名誉及其群众性”。

  说赵宝山老师是东丽区文学群体的一面旗帜,恐怕不会有人抬杠。这面旗帜从东丽广袤的郊野上竖起,引领了东丽区的群众文学创作,历时数十载,它没有黯淡,更没有倾圮,而是愈发鲜艳夺目,令人感佩的同时,也让人无比动容。将近40年前,在军粮城乡下的一间简陋的平房宿舍内,一个围绕赵宝山老师而形成的文学小组,揭开了东丽区群众文学创作繁盛的序幕。甭说是东丽区成长起来的作者,哪怕是与东丽文学群体仅仅有过往来的文学爱好者,大都与赵宝山这个名字发生过交集,也都多多少少得到过赵老师的指点与教诲。

  阅读《园丁集》,我眼前不断闪现的的确就是这样一位在文山稿海中辛勤劳作的园丁形象。给我最多震撼的还是那“121封辅导信摘录”。这些对东丽区基层群众文学创作者的辅导信函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大体量,如此成规模,使我得以从侧面认识到一位文学园丁,对于一个文学群体的形成之重要性。因为一封有温度的信,可以点燃一颗期待的心。收入书中的每一封信,或指向一篇具体的习作,或阐释一种文学思想,其间更多的是对业余作者的鼓励与鞭策。对于东丽区文学作者而言,他们真正的创作旅程,大多数都是从得到赵宝山老师的亲笔回信开始的,这些信件有些是赵老师给作者来稿来信的回复,有些则是赵老师看到作者在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后主动写去的信函。常常,作者附寄给他指点的作品不过三四百字,但赵老师的回信却有七八百字甚至上千字之多。对于有些作品而言,稍通文学的人一看便知其水平远远未及发表的水平,甚至还没有入门,但赵宝山老师回复的文字永远不会是一瓢冷水,这些文字是有热度的,可以暖到业余作者的心里。许多爱好文学者就是从赵老师回信的字里行间找到了自信。

  在基层,热心于群众文学创作的组织者应当说不少,但群众文学创作组织者里的文学行家却并不多。像赵宝山老师这样,自己拥有深厚的学养和极好的文字功底,却痴心枯守于对一拨又一拨业余群众文学创作者的辅导与培养,虽不能说绝无仅有,却也是屈指可数。赵老师没有为自己所写的作品麻烦过编辑,可他却不止一次地将他眼里优秀的业余作者的稿件,亲自送到《新港》等市内大刊大报的编辑部,他可以为了一位农村业余作者的作品,而和编辑说上一个钟头。所以,东丽区的业余作者们信服他、热爱他、尊敬他。

  《园丁集》里的文字有婉转低徊,有振聋发聩,而更多的时候,他就像作者的好友,在“信八十六”中他写道:“你的小说《蟒河清清》我看完了。你把‘蟒’错写成‘虫奔’了。大概没有这样一个字……我想把这篇小说推荐给《新港》文学月刊。其中的一些错别字、病句改了。现寄去稿纸,请誊清用。”有时候,他则像个细致的长者,在“信九十三”中他说:“关于周五的学习地点问题,我已与苗街小学联系妥……炉子也有,学习结束时要给人家闷好,应把教室打扫干净。”这样的文字在他的121封精选出来的信函中比比皆是。

  赵宝山老师对文学的创作体裁与手法皆有研究与心得,尤其对于报告文学,更是有自己的独到卓识,其很多观点与认识是我在其他评论家那里所鲜见的。如果把这么多年的时间与精力放在自己的研究与创作上,完全可以在某些所谓更“高端”的领域有一番气象的。要知道,是把自己文学评论的触角伸向那些名家抑或在文坛有影响力的人物,还是把自己的目光全部聚焦于无名利可图的群众文学创作者身上,其话语的平台往往是不同的,但赵宝山老师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没有红包,没有经常在所谓主流大刊露脸的机会,孜孜不倦于群众业余文学创作队伍的建立与辅导。

  献身群众文学创作辅导,决定了就要从错别字改起,就要从简单的遣词造句纠正起,这么做,需要消磨一个人太多的时间与心力,一时或许可以,一生实在太难。但赵宝山老师做到了,他的背后是崛起的东丽区一代又一代群众文学创作群体的百花园,而他,则是这百花园中躬身修剪枝丫的园丁。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