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对乡村世界的爱恨交织(石华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20日10:06 来源:解放日报 石华鹏
《沉疴》  赵月斌  东方出版社 《沉疴》  赵月斌  东方出版社

  读完山东作家赵月斌面世不久的长篇小说《沉疴》,我不禁想发点小感慨:这样一部独特而出色的小说,在当下,究竟有多少人会读懂它?它是否也如那些出色作品总遭遇冷落的命运一样,会淹没于文字的汪洋大海中?

  这点感慨不无来由,因为今天的读者要么被热闹的网络故事吸引,要么被炫目的作家名声吸引。显然,赵月斌和他的《沉疴》不在这两者之列,那么《沉疴》归于什么呢?大概归于孤寂而深刻之列吧。

  《沉疴》读得我内心沉重而痛楚。小说用漫长的笔墨叙述了一位老人——“我”爷爷的死亡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当中,这个家族的矛盾和冲突如暗流一般涌动起来,表面和气,暗地较劲,到最后,亲人们撕去了“孝心”的面纱,对爷爷的死亡态度也变了——作者写道:“爷爷的病时好时坏,迁延多日,把亲人的幻想和悲哀都耗尽了。他活得那么艰难,真是生不如死。大家也都疲惫了,只是漠然地等着爷爷的死。”

  爷爷的死暗示着一个家族亲情的“死亡”,小说写奶奶的自私绝情、父亲的软弱与退让、姑姑们的恶毒小气、我和弟弟的仇恨哭泣……《沉疴》毫不掩饰、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建立在自私自利之上家族亲情的脆弱现实和虚伪实质。作者写道:“他们只是在用到对方时才走近了,稍有利害冲突就反目成仇,哪怕是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而另一方面,与那些没有亲缘关系的人相处起来,反倒可能亲密无间。”

  读《沉疴》,我之所以沉重而痛楚,是因为与作者赵月斌同龄的我,就曾目睹和经历与小说描述的一模一样的现实,在我的家族,和善的亲情演变为自私自利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而我也十分赞同赵月斌的观点,当这个家族“爷爷奶奶”式的权威“死亡”时,一切便瓦解和终结了。

  这种意义上来说,《沉疴》是一个乡村家族亲情最后终结的隐喻文本。这一切正在发生,我们“爷爷”辈的那拨人,是乡村家族的权威,是利益的裁决者,但有时也自私自利;而“我们”新一辈的人,离开家乡,乡村礼数淡化,当“爷爷”辈的他们慢慢死去时,家族的平衡力量被打破、消失,亲情也就在利益冲突中淡化、瓦解。

  《沉疴》从两个方面来描述这种终结:一是塑造了一个“坏奶奶”的形象。她一辈子“都无理”,把儿子女儿当自己的“私产”,“她索取、占有、挤榨着”他们,情绪变幻无常,成为这个家族冲突的“点火索”。“坏奶奶”是文学形象中的异类,与通常奶奶的慈爱形象相去甚远,是《沉疴》的文学贡献。二是详细描述了乡村传统葬礼的形式和内容以及一些礼俗和俚语,尽管有些内容是以词条的方式呈现,但这些内容于小说不可或缺。小说的礼俗描述也有了民俗记忆的价值。

  《沉疴》所描述的乡村现实以及现实所穿透的人性思考和社会思考到达了一定深度,小说变得深刻起来。如果我们把阅读的眼光放远一些,我们会发现,作为乡土小说的《沉疴》其实延续着由鲁迅、沈从文等人开辟的乡土叙事的精神谱系:对乡村世界爱恨交织的描述与反思。如果说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对中国旧农民劣根性的揭示、沈从文先生的《丈夫》是对乡村妇人悲哀的同情的话,那么赵月斌的《沉疴》是对乡村家族亲情瓦解的暗示,也是一种对乡村故事很好的延续。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