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本好书,花两天一夜的时间抄下来,慢慢看,仔细读。这是在那个图书稀缺金贵的年代,求知若渴的清华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吴培华年轻时在大学里所做的事。
“当时手指都抄肿了,抄的书至今还保留着。”回忆起自己上大学时四处找书看的时光,吴培华语气里充满了感慨。他记得1974年刚到江苏师范学院(现更名为苏州大学)上学时,“那是图书匮乏的年代,有好书大家都抢着看,甚至手抄。”至今吴培华仍记得,当时在图书馆借到《唐宋词欣赏》这本书后,“因为喜欢,就开始手抄,真的是抄了两天一夜。词虽然不多,但我把注释都抄下来了。”那厚厚的手抄本《唐宋词欣赏》到现在仍被吴培华保存着,“舍不得扔掉,后来还抄过《陈毅诗稿》。”吴培华笑着对记者说道。
从小就喜欢读书的吴培华,上大学之前,当过5年中学语文老师。“工作过的人,明白自己在读书方面缺什么,也知道需要补什么。”进入大学后,找准自己阅读方向的吴培华,花了大量时间补习中国古典文学课。那时上课多关注鲁迅文学研究,吴培华就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攻读中国文学史。大学期间,他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苏联文学,还有鲁迅的作品,对我影响都比较大。”
大学毕业后吴培华留校当了老师,这一当就是18年。从事18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谈起大学生阅读他深有体会:“阅读一定要读经典,经典最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而这也是提升自身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吴培华坦言,自己无论是做老师还是做编审,都努力阅读经典。
谈到当下的大学生阅读,吴培华直言:“现在大学里的阅读氛围不浓,流行浅阅读,经典读得少。”吴培华认为,刚刚经历完高考的冲刺学习,很多人在大学第一年都在放松自己,真正静下来读书已是大三了。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有效地提升阅读质量,他建议:“一定要阅读经典,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
在吴培华看来,一部经典作品每次重读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正所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于开列阅读书单,吴培华表示,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的阅读选择都不一样。他建议,新入校的大学生,一定要利用好大学时光。“在阅读上,一定要做到两点:一是要根据自己的爱好,读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图书,这些书可以深读也可以浅读;二是要读自己专业以外的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图书。”在吴培华看来,阅读就是要拓宽自己的视野,通过书本武装自己、补充自己、充实自己。
之所以有这番感悟,则是源自吴培华的切身体会。作为一个武侠迷,他一直对金庸的武侠作品情有独钟,可谓是金庸的超级粉丝,并且在苏州大学首次开设金庸武侠文学研究的课程。“《金庸作品集》(共15部36册)中的许多作品,我都看了超过5遍,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当吴培华看到《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的微信名字为“白马啸西风”时,还笑着问:“你是不是也是金庸作品爱好者?”
“对一个人来说,无论是感性阅读还是理性阅读都必不可少。”吴培华认为,当下的图书品类繁复,选择的范围也更宽更广,但是一定要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阅读,“内容肤浅、粗糙的图书别看。有的书需要细细品读,仔细回味;有的书点到为止,浮光掠影即可,要多读经典名著。此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一定要有所了解。阅读也需要不忘初心,既不随波逐流,也不盲从盲信,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