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于细节处品味人生——谈宁雨的散文创作(袁学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7日09:20 来源:河北日报 袁学骏

  翻看宁雨近年发表的散文,勾起了对其散文创作进行一次综合性思考的念头。

  宁雨之作,都是主旋律、正能量,弘扬的都是真善美,承载着核心价值观。这对一位作家来说不容易,而且形成了她的创作特点。比如在《明月高挂》中,就写了她的姥爷在70多年前参加八路军为国牺牲的故事,写姥姥最后未能见其一面的遗憾和思念。其主旨是爱国主义。更早些在《团圆》一文中,宁雨就曾比较详细地写了她的姥姥和姥爷,塑造了姥姥身为烈属却坚强持家的生动形象,“我”对未见过面的姥爷自有崇敬之情,姥姥和母亲对姥爷更有深情的怀念。在《三个草根男》中,则是写了一组城乡之间的平凡人物。他们或当保安,或义务为小区剪花弄草,或到城里来卖豆腐,都表现出与人为善、诚信做人等价值理念,让我们感受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不可或缺的这些平凡而高尚的普通人。

  宁雨为文多写童年故乡,写民俗风情,写文化。还说那篇《团圆》,作者带着深厚的情感描述了在姥姥家度过的难忘岁月。文中,几乎对冀中农村的吃、穿、住、用、行和民间礼仪、节日习俗等都进行了生动的表现。“那饺子真好看,像一群洁白的鸽子,扑棱一只,扑棱一只,从姥姥的手上飞出,落在圆圆的葶秆盖帘上”,“姥姥包饺子的规矩,要从盖帘外缘一圈一圈挨着往里放。到中间的圆心,用两片剂子包一个圆圆的馅盒子放进去”。这就表现了姥姥希望阖家团圆、事事圆满的文化心理。姥爷生前喜欢喂鸽子,现在姥姥听见鸽子叫,就以为是姥爷的化身在呼唤,有时还和鸽子说几句话。每逢农历十月一,姥姥还要为姥爷做纸鞋。这是因为姥爷最后一次捎信来是要一双布鞋,姥姥让本村一个壮汉连夜送去,而自己未能同行,谁知竟成永别,于是用淳朴的民俗方式表达她对丈夫的思念和歉意。再如《苦累这东西》,是关于民间饮食的一篇独特之作,可谓见微知著,化平庸为神奇。她在文中说:“不管其出身如何,只从品相看,苦累这东西是有些不修边幅、放浪形骸的。”还有那篇《嫁妆树》,写了一个童年伙伴的家事,叙述了一段农村历史,让人们看到上世纪“瓜菜代”的特殊时期农民的生存状况。此外,文中对臭椿树以及女童们的游戏和穿戴打扮,也都描写得颇有味道。宁雨和许多人一样是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长大的。她上大学、当记者、做编辑之后,又反观自己的生活经历,便发现了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意义,而不是像某些人把民族传统看得一钱不值。她有农村立场,又有文人立场,其创作是从现代人文理念出发的。

  宁雨的散文都从心底流淌出来,是艺术化的。在构思谋篇上,既有大量的童年视角,又有追求篇章精致的试探;既有天然的回忆和新见闻,也有匠心独运的痕迹。其作品开头,大多口吻平静,结尾却多有意蕴和哲理。比如“苦累”这一篇的后半部,越来越向精神世界靠拢,以致引申出人生五味,道出人的外在和内心二者的关系,形成令人意外的主旨。

  俗写为主,雅写为辅,是宁雨这些散文给人的总体感觉。其行文的诗意和幽默感,无论俗写和雅写都充实其中。她不用冗长的句子,而是短句短语,让人一面读一面细细品嚼。她喜欢叙述、描写,而不多用议论、抒情。她善于运用拟人和比喻,这也正是其诗意产生和形象塑造的一种技巧。她没有写重大历史风云,而是将历史融入细节之中。可以说宁雨的散文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她所写细节的真切与生动。正如前人所言,细节是文学的生命。那么细节也就是宁雨散文的生命。

  包括散文集《女儿蓝》在内的宁雨创作,都是有根之花,香甜之果,都是从自己生活中拣出来的东西,没有想模仿谁,而是追求从取材、构思到文字表达的原创性。即便是童年、故乡、亲人等被无数作家写厌了的东西,她也力求是自己的,带着自己的体温和心意,完全可以和别人相区分。这便是宁雨的原创精神、创新理念,因为她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敏锐的艺术感觉,有对生活的观察、理解、认知和综合的能力。她的底气很足,是因为她的“地气”很足,不了解、不熟知的东西她绝不会写。现实主义的散文创作,常常和女性主义相糅合,但宁雨写女人不追求女性立场,而是男女一样的平等立场。在她的作品中,也没有小女人式的哀怨、孤独、彷徨和绝望等情绪。宁雨的眼睛充满阳光,她的作品充满光明。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