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平原的不平凡历史(李鲁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5日10:14 来源:文艺报 李鲁平

  《贫困时代》以应运东的成长为线索,从应运东的童年、小学、初中,一直写到下学回乡参加劳动。这是一个平原的孩子的成长史。应运东从小表现出与同龄孩子不一样的性格与品质。他内敛、安静,聪明、好学,勤奋、倔强。与同样成长于贫穷时代的平原孩子不同,应运东既能承受苦难又充满理想和思考。在不能被推荐继续读书之后他也能平静接受现实,回到乡村,回到平原的湖泊沟渠上战天斗地。应运东的成长历史证明这个阅读面宽广的青年,从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听话”、“懂事”的青年,他没有超出他所处的思想氛围和历史环境,尽管他暗自下过决心找出害死父亲的凶手,也只是对“冤屈”的不满,并非对“世道”的质疑。当然,应运东并非没有反思自己的成长历史。在小说的最后,他把文家才的遗书《天生我材必有用》读了两遍,而文家才对当时的时代是有思考和批判的。“文化大革命,已然破坏了一个旧世界,但一个新的世界还没有建立起来。”文家才对整个国家经历的10年浩劫以及自身价值难以实现的困惑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应运东的困惑。小说写到他读完遗书的心理时说,应运东“似乎早就明白了,可又好像更不明白了”,这正是1976年底,处于时代重要转折点前夕许多青年的思想写照。《贫困时代》以应运东的成长映射了一代人的成长、困惑、思考。这也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世界的萌芽、分蘖、生长的艺术化呈现。

  与应运东的成长相伴的是另一个世界,是丰湾大队的风云变化,是应氏家族的盘根错节,是父亲应格严从25岁到40岁短暂的人生。应格严胆小、懦弱,但同时又精明、勤劳。他害怕强势的干部和干部家属,他对委屈不敢反抗,对矛盾不敢面对。尽管如此,应格严对平原和湖泊的知晓超出一般的农民。无论多么贫困,无论什么年成,他都能从平原、湖泊、沟渠中发现改善生活、换取日常生活开支的手段和方式。这种对资源的挖掘和对智慧的利用,使得他依然显得成竹在胸。只要有水,有平原,他就自信可以承担并履行一个男人的责任。应格严的人生证明作为父亲,他与儿子一样,也是内敛的、聪明的。他的才能表现在与大自然打交道上,儿子的才能表现在读书和文字表达上。父子二人都缺乏面对“人”、面对社会的勇气。这恰恰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性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诚然有“刁民”,有敢于面对社会和命运的农民,但严格说来,绝大多数农民都属于老实本分的一类,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权力、面对制度,毫无勇气和力量。他们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把力气和智慧都挥洒在土地之上。应格严的悲剧和卑微也是亿万农民的悲剧和卑微。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应格严是一个合格和优秀的农民,他在极端贫困的时代里,力尽所能避免灾祸,起早摸黑、打渔摸虾,力尽所能维持与一个乡村的社会关系,支撑一家老小的世界。当然,在一个极不确定的社会里,任何的小心翼翼都不足以确保安全和安然。这正是个人命运的渺小和卑微。《贫困时代》写出了这一普通农民的人生疼痛。

  在新时期的“伤痕文学”阶段,曾经有许多作家的作品触及过这段不忍书写的历史,但大都是从下放知青的命运、从改造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入手,而且这些作品主要是立足于启蒙的立场来讲述时代和人物命运。《贫困时代》显然不是这样一种写作,它更接近一种亲历、自传、纪实。在《贫困时代》近60万字的篇幅中,以近乎纪实和传记的方式,来关注这段特殊历史中的农民的苦难,过去似不多见。从书写乡村历史的角度看,这样一种“高写真”未尝不可以尝试。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