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贫困与喧嚣的江汉平原(吴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5日10:13 来源:文艺报 吴 艳

  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说过:“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100年以后有 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要永生只有留下不朽的东西——永远会活动,那就是不朽了。”追求不朽是艺术创作的 原动力之一。“当下”即将过去,历史又常常被史家叙说得有条不紊,历史中的偶然,历史中的血与火场面,还有历史中个体的精神、情感鲜活与复杂,常常被史家 所忽略,这些恰恰是文学表现的主体对象。小说再现的社会生活是否成功,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看文本所“固定”的社会生活,能否通过读者的阅读而“照样”又“活 动”起来。《贫困时代》是能够照样活起来的江汉平原农村镜像。镜像中栩栩如生的普通人:村民及他们的孩子,以应格严、应运东父子为代表。

  父亲应格严是一家之主,妻子身体不好,却生养了5个孩儿,孩子要长大成人,不饿肚子是最低要求,孩子的成人还应该包含精神品质上的守住底线或达 到更加高的道德水准。这位父亲就总是在操心:如何在集体出工后再打鱼、打鸭,甚至从赌博中赚钱以养家糊口;还要严苛地管教自己的孩儿。疲惫、困顿的一串串 日子,徐缓地煎熬着他,直至以青壮之年死于非命。

  儿子应运东是长子,放牛挣得工分以后才心安理得地上了小学。这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荒年歌、民谣、游戏、猜谜、古话(讲故事)这些精神生活不能 满足他对读书的渴求。他学会了攒钱买书,什么书都读,按自己的兴趣广泛阅读。他不在乎穿新衣,也经常饿肚子,他全都不在意,只要有书看。细心的读者可以发 现应运东的成长过程,不仅物质匮乏,更糟糕的是缺少丰富的文化滋养。有的只是农村民间文化,随着现实运转的政治文化,后者的尖利与喧嚣,困扰着这个孩子, 那些儿童少年不可或缺的、与民间文化相辅相成的传统精英文化、现代文化,不仅贫乏,几乎就看不见了。

  求生的本能,向上的精神,自然的馈赠使水乡人们的生活在贫困与喧嚣、快乐与惨烈中流淌。生与死、饥饿与贫困、抗争与隐忍一直陪伴着他们。

  达度的叙事是客观而冷静的,小说的开头和有些章节,其笔法冷峻,尤其是对次要人物和情节的展示,让我想起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里萧 红向我们描绘北方小城的民间文化与精神生活: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还有娘娘庙会、跳秧歌等等。在《贫困时代》中我们已经看不到类似的、规模宏大的民 间文化生活,有的只是孩子们和以家庭为单位的荒年歌、民谣、游戏、猜谜和古话(讲故事),那些规模宏大的民间文化形式属于“四旧”被完全“破”掉了,这无 疑是小说表现的那个时代独有的历史环境。

  《呼兰河传》里小团圆媳妇的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和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令人心碎。透过这些人物悲惨的生活际遇,我们看到了传统封建思想、 封建习俗如何戕害人们,旧中国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极大罪恶。茅盾说《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也被 后人评价是继鲁迅之后对国民心态开掘、批判的力作。

  《贫困时代》的长处一方面是复活了江汉平原的农村生活,是贫困而喧嚣的,一方面是它的人物塑造。小说没有简单地判断是非,臧否人物,而是在复杂 人事里显见人物的生存智慧与人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开掘和批判国民心态方面则显得有些游移;在叙事的节制和小说架构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我们不必苛责,却也期待着作者在以后的创作中能有所突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