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开启被遮蔽的乡村历史图景(蔡家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5日10:12 来源:文艺报 蔡家园

  达度的长篇小说《贫困时代》以少年应运东的成长经历为线索,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命运变迁,真实地记录了江汉平原上的人们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图景。作家返回到时代的深处,从个人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打捞五光十色的记忆碎片,力图还原五彩斑斓的历史画面,充满了毛茸茸的生活质感,因而别具阅读吸引力。

  小说集中描写的是1964年农村“四清”运动到1976年“文革”结束前夜的故事。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立足个体价值进行政治、社会批判,着意渲染“伤痛”“迫害”记忆有所不同,达度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从原初的生活感受出发,细致入微地书写着特殊历史时期农村的社会状况和农民的精神状况。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农民生活十分艰难。主人公应格严妻子患病、孩子众多,生活比一般人家更为困苦。对他而言,生活的中心就是求温饱。无论是打鱼贩卖,还是聚众赌博,他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他的形象就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农民的缩影,折射出农民的某些“根性”—— 既粗暴又懦弱,既老实又狡黠,既勤劳又投机,既有顽强求生的挣扎,也有逆来顺受的隐忍。他最后悲惨地死于干部的暴虐,这也折射了那个时代的阴影和疼痛。少年运东从小渴望读书,却没有机会升学,失去了任何上升的社会通道。面对父亲的暴力,他只有消极反抗,一味逃避;而面对干部的欺压,他由开始的隐忍到终于爆发,发誓要讨回公道,开始了积极反抗。从他的身上,隐隐可以看到作为个体“人”的觉醒。作家将满腔的同情倾注在笔下的人物身上,没有强加给他们太多的观念,而是任由其在生活中游走、观察,因此,透过这些人物可以窥见在过去的文学叙事中被遮蔽或忽略的许多生动历史图景。譬如,乡村的阶级斗争,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激烈;被日常生活缠绕的政治更多的是与人际关系、宗族矛盾甚至干部的个人素质相关联。这也启发了我们,对于历史的反思,远不是通过简单的政治否定和批判就可以实现,还需要返回到历史现场,去耐心辨析驱动历史运动的各种复杂因素。著名理论家卢卡契在谈论巴尔扎克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从艺术的内在规律出发,作家会描写他真正看到的,而不是描写他情愿看到的事物。他的意思是,现实主义创作必须坚持对于真实性的追求。达度的这部小说显然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的真实性原则,以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真实记录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段生活,因而具有特殊的历史认知价值。

  在这部小说中,达度详尽地书写了四季农事耕作、乡村日常生活,包括经济活动、文化活动,事无巨细,娓娓道来。譬如对捕鱼、放牛、杀猪等场景的描写,栩栩如生,让人有亲临其境之感。小说还详细记录了大量流传于江汉平原的童谣、谜语以及传说、故事,包括带有特殊时代痕迹的告状信、大字报等等。文学作品中像这样的细致书写有着深远的传统:譬如中国古代的汉赋,反复铺陈,极尽细节刻画之能事;譬如《红楼梦》,对园林、器物、服饰均有着精微书写;譬如雨果对巴黎圣母院的描写、巴尔扎克对人物生活环境的细致刻画,常常达几千字,甚至几十页。对于社会生活细节的细致入微的书写,使得文学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贫困时代》对于江汉平原风俗人情、民间文化、生产生活的细致记录,凸显了文学的文化认知价值。

  达度的这部长篇小说固然别具阅读魅力,但在艺术上也存在不少遗憾之处。譬如:人物性格基本是扁平的,缺乏心理深度;故事情节疏于精心架构,生活虽多姿多彩,但有时未能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塑造;风俗民情的描写固然生动丰富,但尚未有机地嵌入叙事之中,给人油水分离之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