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地震废墟中的心灵图谱(杨启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3日11:26 来源:天津日报 杨启明
  《透明的废墟》,秦岭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透明的废墟》,秦岭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

  作家秦岭的地震题材小说集《透明的废墟》出版了,它的独特、纵深与丰富,超越了我对地震文学这种特殊文本的期待。客观讲,这是我2016年度读到的好小说之一。

  作为活跃在我国文坛一线的青年作家,秦岭的乡土小说凭着深刻的反思精神和批判力量,赢得了广泛的好评,收入在《透明的废墟》中的5篇中篇小说,更是再现了这一优势。2008年的那次“5·12”汶川地震之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歌、报告文学、灾难图片和新闻报道,鲜见小说这种样式露面,而秦岭的《透明的废墟》作为“我国第一部成功反映汶川地震的小说”,连同德国作家克莱斯特的《智利的地震》、日本作家春上春树的《青蛙君拯救东京》一起,被有关期刊同时编排,成为最早送往灾区的艺术慰问品之一,立即引起社会的关注。毋庸讳言,是秦岭的敏锐、独行和善断,技高一筹地找到了攻入地震文学堡垒的最佳突破口。

  “在众多的灾难文学里能够用小说形式表现地震题材的,毫无疑问首推天津著名作家秦岭先生。”这是地震文学研究专家范藻先生在该书序言中的断言。地震是伴随人类最为残酷的自然灾害,它常态化的频发、肆虐像我们生活中难以摆脱的、如影随形的魔影,让很多小说家望而却步,但秦岭却能独创性地变幻视角,非常巧妙地“还原”了这种生活。《心震》反映了地震一刹那丈夫、情人、妻子对死亡方式的违心选择,让我们从虚假、失衡的道德天平上,看到了尊严的力量和人性之美;在《相思树》中,灾难拷问着爱情、生命、伦理、人格的真伪,撕开了庸常生活中的种种伪饰;在《流淌在祖院的时光》里,祖孙三代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的矛盾、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在灾后重建中上升为道德的博弈和灵魂的对峙,像镜子一样照遍了物欲世界的生活真相,彰显了传统伦理的高贵;在《阴阳界》中,作为阴阳法师的主人公在人间和鬼域之间穿越、观察。作者透过看似宁静的遍地瓦砾,矛头直逼死难者、幸存者曾经躁动的灵魂现场,让灾难时刻人们的心灵一次次曝光,为我们呈现了完全区别于报告文学、新闻图片的人性汪洋。

  秦岭曾说:“虚构有时比真实更要真实。”他对小说的这一秘诀显然了然于心。在这组地震题材系列小说中,合理的虚构、大胆的想象被发挥到了极致。他时而把活人当死人写,时而把死人当活人写。人有人言,鬼有鬼话,甚至死去的狗也有心灵的旅程。他让灾难的辐射面覆盖了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纠结、彷徨、变异、坚守、迷茫都能在灾难的废墟中找到长长的投影,而投影中的男与女、老与少不只是一个个活人,也不只是一具具尸体,而是被曝光的心灵。诚如《心震》这个题目一样,说是灾后重建,可是心灵的灾难,该如何重建?而《阴阳界》里所有的鬼事、鬼话,也无不是心灵的告白。活着的时候,人与人难以沟通,难道非得变成鬼才能心灵相通吗?小说的思考空间,振聋发聩,开阔辽远。

  《透明的废墟》对当下灾难题材小说创作有着不容低估的启示作用,也为我们研究地震文学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