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乔尔达诺笔下的“孤独”(魏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2日14:36 来源:中华读书报 魏怡
《黑与银》,[意]保罗·乔尔达诺著,魏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32.00元《黑与银》,[意]保罗·乔尔达诺著,魏怡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32.00元

  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从乔尔达诺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就与他如影随形,在这部书中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孤独并不意味着一定痛苦。然而,它毕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从2008年出版处女作《质数的孤独》,到2012年的《人体》,再到2014年的《黑与银》,文学创作始终与保罗·乔尔达诺(PaoloGiordano)个人的成长与思考相伴而行。

  《黑与银》是乔尔达诺的第三部叙事作品。在这里,作家重新将观察的视角转回了正常,也因此略显单调的社会生活当中。故事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一个三口之家,加上他们的保姆,再加上很少的几个配角。然而,乔尔达诺并没有让他小说的人物就此“平庸”下去。在这篇小说当中,作家引入了一个在前代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角色:保姆。在波德莱尔在的小说《那善良的女仆》中,她的名字叫做玛丽埃特;在福楼拜的小说《一颗简单的心》中,她被称为菲丽西特;还有那个伴随在普鲁斯特身边的的女仆切蕾丝特。《黑与银》中,她的名字是安娜。但是,这个名字仅仅是在小说结尾处才出现。在整部小说当中,她都被称作芭贝特。这个名字来自凯伦·布里克森的小说《芭贝特的盛宴》中的芭贝特,那个神奇的法国厨娘,倾尽自己中彩后得到的每一个法郎,为全村人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法式大餐,使处于禁欲中的人们享受到真正的生活乐趣。乔尔达诺的小说里,保姆芭贝特同样为雇主一家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当然,两个芭贝特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表面。作品中还提到主人公少年时的奶妈特蕾莎,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亲情与依赖,同样触动人心。

  一对年轻的夫妇,面对各自的工作,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以及孩子的降临,都感到手足无措。尽管与他们的生活习惯相比,芭贝特的方式显得有些不搭调,但这位保姆却逐渐变成了他们坚实的依靠。尤其是在孩子的照顾上面,她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保姆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仅表现在她是孩子独自迈出人生第一步的见证人,也表现在作品的结尾处,当孩子趴在芭贝特坟墓的大理石上面,大声叫出她的名字“安娜”。不仅仅对于孩子,即使对于夫妇两人,芭贝特也不仅仅充当了一个保姆的角色。作品中有一个章节的标题是“孤儿”,它明确地点出了这个保姆对于他们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生活方面的照顾,而是包括精神上的支持。

  这个保姆角色的加入,并非仅仅代表着一个人物,而是意味着在审视社会时多了一维空间。这多出的一维空间,使得乔尔达诺的小说,成为了展示当代西方生活的一个更为立体的空间。就好像动画中的次元世界,或者物理世界的平行宇宙。小说的情节,不仅在一家三口之间交叉展开,还增添了保姆的生活轨迹。它与主人公夫妇的生活轨迹有时平行,有时又会产生交点。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本书也并非仅仅描写了保姆对主人公家庭的关怀。在保姆不幸患上了癌症之后,主人公一家对她表示了关切,甚至在生活细节上施以照顾。在开始化疗之前,妻子诺拉还陪她购买假发,以免脱发之后的窘境。在漫长的共同生活过程当中,主人公一家也逐渐了解到芭贝特过往的经历,知道她很久之前曾经有过一段短暂而甜美的爱情与婚姻。如此一来,小说便架构起两个彼此隔离、必要时又能相互照应的世界。唯一可惜的是,两个世界之间缺乏彼此的关照:从主人公夫妇所处的世界,有射向保姆世界的目光,而从保姆的世界却没有回声。

  这本书的另外一处“新颖之处”,是终于出现了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爱情故事。说它“新颖”,是因为在以往的两部作品当中,爱情这个词犹如一个幽灵,仿佛总是在上空盘旋,但又始终不能变成现实。尽管在第二部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或许是出于对死难战友的追思,或许是出于对新生活的渴求,无疑还包含了生理上的冲动,雷内上士与战友的遗孀之间,发生了一种真切的情感。这或许还不能叫做爱情,而仅仅是一种依恋。

  针对《黑与银》中这个爱情故事的诞生,乔尔达诺还在一次采访中提起了一位女读者的邮件。那位女读者问,被他藏在写字台左边或者是右边抽屉里的爱情故事,几时才会拿出来呢?这部小说,一定程度上算是被那位女读者用激将法逼出来的。在小说完成之后,乔尔达诺也对她心存感激。不过。这个爱情故事依旧经不起这位物理学家的推敲。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曾经确信,诺拉的银色和我的黑色正在缓慢的融合....。。我想错了,我们都想错了。有的时候,生活就如同漏斗,会变得越来越狭窄。由情绪构成的乳液,会逐渐分层:诺拉的开朗和我的忧郁....。。尽管交往频繁,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亲情,每个人却始终与他人分离。”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从乔尔达诺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就与他如影随形,在这里同样表现的淋漓尽致。孤独并不意味着一定痛苦。然而,它毕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在任何层次的人际交往当中,这种隔离都无法完全消除。

  除了以上的创新之处,乔尔达诺的第三部小说保留了很多前两部中已经出现的元素。首先,它仍旧是一部包含很多自传成分的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成长的影子。小说中最真切的感受,属于那个物理系的毕业生。在《黑与银》中,他的身份是大学教授的助手。不论是大学理科生的生活,还是毕业后就业上面的困境,包括意大利人才外流,以及这些“外流人才”面临的问题。是否要背井离乡,到欧洲其他国家工作,特别是瑞士,是摆在很多像乔尔达诺这样的年轻人面前的问题。他选择为了家庭留在意大利,但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人却离开了,比如《质数的孤独》中的男主人公。在事业得到发展的同时,他们将面对各种生活方面的问题,比如被迫娶一个操着英语的妻子,因而无法在生活上达成真正的默契。其中有的人会经常回到意大利寻根,因为那里仍有无法割舍的情感与过去;也有的人最终会选择回国。所有这一切,都刻画得细致入微,真切而触动人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意大利年轻人所面临的生活困难与困惑。其次,《黑与银》中继续反映了情感与性方面的迷惑。尽管这本书中出现了一对真正意义上相爱的情侣,但并没有能够消除主人公内心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不同于孤单,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存于其中,同时又置身于其外。

  在一次采访当中,乔尔达诺曾经谈到他的“孤独观”。他认为,孤独并非一种完全消极的东西,因为它可以令人思考。乔尔达诺代表的青年作家,他们作品的价值或许就在这里。在于他们的惶惑,但尤其在于惶惑催生的思考,以及这些思考中反射出的现实。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