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人们为何又恨又爱“玛丽苏”(博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2日09:36 来源:光明日报 博林

  20世纪70年代,以《星际迷航》为代表的科幻题材影视剧风靡美国,也产生了一波对原著主人公进行同名再创作的小说。因为观众水平的参差,这些小说质量良莠不齐,更不乏低劣的“意淫”之作。1973年,一篇名为《星际迷航传奇》的同人作品横空出世,文中极尽恶搞嘲讽之能事,让虚构的女主角Mary Sue(玛丽苏)乱入原著,俘获一众俊男,拯救全世界,并终身保持圣洁,由此也将自恋式的意淫发挥到极致。

  这就是风靡一时的“玛丽苏”的起源。

  如今“玛丽苏”在我国方兴未艾,不仅指涉完美的主角,也愈来愈引申至原创文学的自恋心态。作为名词的“玛丽苏”虽是舶来品,但此一现象却历史久远。譬如以武侠小说闻名的金庸,就被网友称为“男性玛丽苏”(也叫汤姆苏或杰克苏)写作的一代宗师,在他的武侠世界里,男性主人公无论是跌下悬崖还是被打入地牢,都能逢凶化吉,逢山开路,以至于绝世神功顷刻可成,美人无不投怀送抱。

  再往后,随着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购买力的增强,针对女性群体的正宗“玛丽苏”作品便正式登场了。前有《流星花园》中被四位花样美男包围的“平凡少女”杉菜,后有《花千骨》这样在“玛丽苏”属性上登峰造极的网络神作,更不必提《小时代》《步步惊心》《还珠格格》等在校园、穿越、古装剧中各领风骚的“传奇之作”。一代又一代的“玛丽苏”前仆后继,供不应求,在刷新接受底线的同时,也如一面巨大的照妖镜,照出人心底的隐秘欲望。

  然而奇怪的是,尽管如今网民们对玛丽苏极尽嘲讽之能事,也编排了各式段子吐槽加奚落,可与玛丽苏相关的网络小说、动漫、影视剧依然络绎不绝,甚而至于,“玛丽苏”元素已经作为收视兴奋剂,被广泛地吸纳于大众文艺创作的各个领域——所谓恨也“玛丽苏”,爱也“玛丽苏”,这背后究竟又有什么玄机呢?

  其实,“玛丽苏”的心理动因并不新鲜,即是所谓的“补偿机制”。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作为大众文艺消费主体的网民更是如此。大城市与乡村、高富帅与平民、白富美与剩女,诸多的现实阶梯制造着人们的心理落差,也给“幻想”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梦工厂”好莱坞一样,我国的文化工业担负起了为万众造梦的精神重托,人们也乐得看见如此亮丽的作品新鲜出炉,既可满足幻想,又可吐槽宣泄。

  就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在资本的穿针引线下,“玛丽苏”终于以“文化哺乳”的形式走进了万千少男少女的梦中。

  不过,一旦“玛丽苏”过了头,跌出了底线,就可能像加了过量三聚氰胺的奶粉一样,“毒性”非凡。纵观当下的网络文学界,“霸道总裁爱上我”和“坐拥后宫佳丽三千”等恶俗情节随处可见,一面洒狗血,一面也拿欲望当令箭,消解着社会的价值底线。不仅如此,网文圈的芜杂更令人大跌眼镜,暴力渲染、色情描写与低俗导向的文字常常被穿插在玛丽苏的欲望叙事中,难免“又毒又污”。这样的东西,成年人看到尚可一笑了之,置之不理,而心智未开的孩子看了,恐怕就贻害无穷了。

  当然,从网络小说转换为影视剧,许多不堪入目的因子已被滤去。但是一旦“主角光环”太强,男女主人公不是人见人爱,就是天下无敌,要是观看者接受这样奇葩的设定和世界观,就有点麻烦了。试想,悬浮在不着调的剧情里,等梦醒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又何处安放?

  文艺界有句老话,叫“艺术要源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以虚构的力量呈现出比现实更加理想的境界是文艺创作所追求的,也是应当提倡的。然而,过于悬空虚浮、不切实际,乃至完全遵循欲望逻辑的“玛丽苏”,恐怕还是少点的好。倘是自娱自乐,倒也无伤大雅,然而原创作品一旦大面积“玛丽苏”化,传递给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便是“老子天下第一”的自恋,与“世界围着我转”的自我。这与正能量、爱和责任等文艺作品天然的价值取向,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更何况,连当今的儿童文学都脱离了简单的趣味,逐渐走向真善美的成熟之境,写给成人看的“玛丽苏”,还要继续在虚空中不识人间烟火地造梦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