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批评当走“愚公”路(忆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0日09:26 来源:山西日报 忆 然

  选择读中文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曾做过作家梦。我也不例外,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因一部小说而成名成家,在闪光灯的环绕下,接受鲜花和掌声。结果是,没写成小说,倒经常要为小说家服务,做点编辑兼评论的事情。内中原因不提也罢,总之是当年的伤心事,今日的小隐衷,想起来自嘲一番罢了。近日读《不知天集——王春林文学批评编年》,他在谈到自己的“文学批评之旅”时,恰好有一段弃小说、专事文学批评的经历,多少与我相似,所以才有以下的借题发挥。

  王春林先生现已卓然大家,我自然不能与他相提并论。只是想从他的批评写作中找到一点启发,另谈一点小认识和小看法。

  熟悉王春林者,都知道他很勤奋,其他不论,单是每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他都要选出几十部来读,这样的阅读量在当下文学界,恐怕用“首屈一指”来形容,当不为过。自然,阅读量并不能代表其评论文章的质量。但这是进行批评写作的前提,任谁都不能否认。尤其是专注于文学现场的批评者,没有对本年度、本阶段、本时期作品的整体把握,又怎能知道哪些作品是好的,是优秀的,究竟处于横向或纵向的哪个位置。无法想象,仅凭感觉或读有限的几部作品就做出判断,其准确性和可信性会有多大。因此,钦佩汗颜之余,我首先得出了从事文学批评的第一层涵义:广泛的文本阅读。

  读了作品是开始,比较鉴别挖掘评判是继续。可这“剜烂苹果”的工作也不容易,其中就须有丰富的学养做底子。前人的,今人的,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理论的,文本的等等,不一而足。这方面,据王春林先生说,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对古今中外各类著作的阅读,以及后来的几次进修学习,但我想这是远远不够的,他日常的阅读积累应在其中起关键的作用,只不过他没有说而已。否则也不会有如今蔚为大观、纵横驰骋的洋洋洒洒,更没有时常闪现出来的那些个真知灼见。有人说,真知灼见是天赋使然,但我要说,没有学养撑持的所谓“真知灼见”,其取巧之嫌尤大;其偶然的灵光湮没之速,与产生时一样快;其批评之路,亦会越来越窄狭。由此,便得出了文学批评的第二层涵义:丰厚的学养积累。

  学养积累起来干吗?于文学批评而言,是要用的,是要做出自己明晰的判断的。纯因有学养而卖弄才学,那是典型的“掉书袋”。在这方面,王春林先生亦值得我辈学习。他的所有批评文章引用他人的少,做出自己判断的多,而且这些判断是基于充分的论辩理析,虽是一家的言,却有实在的据可寻,那这一家的言便具有了自足且足他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没错,更要善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他的批评能被大家所认可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学批评的第三层涵义正在于此:自己的明晰判断。

  若说第四层、第五层、第六层,还有很多,比如独有的眼光,比如不竭的热情,这些在王春林的批评写作中均可以看到,但我更愿意从笨处着眼,首先从他最容易被人忽略和轻视的批评精神处汲取有益于自己的,然后再考虑其他。因为,就我,就文学批评来说,走捷径等于走岔路,终是到不了高处。

  思及此,突然想到近日杨绛先生去世,被某些人借来行污名弄秽之举(不仅抹黑逝者,而且抹黑钱钟书先生),心中顿愤愤然不能自已。这些人实在是无知也无畏。之所以如此,我想原因有三:未读其书而大放厥词是其一,读不懂便唾弃之是其二,没学养更无涵养则是其三。最终落得个没有基本的判断,基本的见解,基本的良知,沦为他人之笑柄,悲乎?悲矣。从事文学批评其理亦然,还是先下些“愚公”的功夫为好。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