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最漫长的一天(黄夏)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7日10:11 来源:文学报 黄夏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一生创作颇丰,其成就主要奠定于如《奥吉·马奇历险记》、《雨王亨德森》、《赫索格》等长篇巨著之上,中短篇作品则大多被文学史家和新闻媒介一笔带过。但他发表于1956年的中篇小说《抓住时机》显然是个例外,1976年,贝娄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学院的致辞中特别提到,“由于其主题和形式的典范运用”,《抓住时机》“作为我们时代的经典著作之一而受到赞扬”。菲利普·罗斯、詹姆斯·伍德、哈罗德·布鲁姆等英美作家和评论家也认为该作是理解贝娄的必读之书。

  在我看来,这本小说的卓越之处,在于贝娄将小说的物理时空与精神时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由此极大提升了作品的叙述密度。所谓物理时空,也就是《抓住时机》 告诉我们的那个故事框架———时间:初夏某一天从早晨到下午若干个钟点;地点:纽约格洛丽亚娜旅馆、股票交易所和殡仪馆;人物:威廉、威廉的父亲阿德勒医生,以及心理医生兼投机客塔姆金医生;事件:威廉在妻子玛格丽特的勒索下濒临破产,向父亲求助却被一口回绝,走投无路之下委托塔姆金医生买猪油和黑麦股票,不料蚀了个精光。精神崩溃的威廉误入殡仪馆某个陌生人的告别仪式,像参加自己葬礼一样哭了个痛快。

  而在精神时空上,这本小说远比物理时空所蕴含的意义丰富得多。所谓精神时空,是指贝娄赋以物质层面上的事件以回忆、联想、诗情、梦魇,并通过水银泻地般的语言跳脱,滔滔不绝的神经质自嘲、讽刺、狂想,与自己拉开一段距离进而以陌生之眼审视自我的间离镜头,等等,将一个特定物理时空断片,放大为一座绵密紧凑、气势磅礴的叙事之森林。

  以小说中一个股票交易事件为例。威廉要求塔姆金见好就收,赶紧抛售,塔姆金则用一首似是而非的哲学诗来劝他稍安勿躁、持券观望,威廉却于诗的铿锵韵律和嘈杂人声中想起多年以前妻子玛格丽特为病床上的他念故事和诗歌,而感怀备至。下一秒钟就有又老又瞎的拉帕波特先生没心没肺一个劲儿拽他:“我的小麦价格是多少?!”

  现实、哲学、记忆、爱情、丧失所爱之后的苦涩,以及小麦价格带来的戏剧性冲击,使物理和精神时空得以双双叠加又瞬间分离,进而宕开了小说的广度和深度。而在具体写法上,贝娄在安排压垮威廉精神的那最后一根稻草上,更是用足了心思。他将威廉一生所犯的全部过失(当兵、从艺、做推销员、投资股票、处理与家人之间的关系),从他的记忆旮旯之中,以百溪入川的奔腾和细腻之势,注入这特定而倒霉的一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看上去很像倒置的瓶颈,亦即威廉自己也爽气承认了的那种生活:“经过了大量的思考、犹豫和争论之后,他总是采取被他无数次否决的做法。十次这样的决定组成了他的一生。”

  如果一定要为本书提炼一个作者批判的靶子的话,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拜金主义。譬如,威廉的父亲阿德勒医生虽然厌恶儿子的失败,但在人前总是吹嘘儿子发达时期年入多少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儿子一旦私下向他求援,他便立马说你去死。在金钱上,父子两人的观点迥然相异。在威廉看来,金钱“仅仅是帮助;甚至不是帮助,只不过是感情”,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关怀。但在老头子眼中,那就是儿子在觊觎他的财产。拜金主义荼毒了父子间最自然的情感。

  但拜金并非贝娄所要探讨的焦点,而是“人对人是狼”,以及群狼对威廉振振有词的说教,更重要也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些说教是近乎完全在理的。这就好比是,威廉在为这些说教买单,而代价是人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从他那里盗走一点儿什么。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阿德勒医生对儿子的蔑视中获得教义。我们中的每一个女性,都可以从玛格丽特那里学习如何让一个男人终生对你产生责任意识。我们中每一个为自己精神上的焦虑困惑不已的人,都可以从塔姆金医生这样的骗子口中获得灵魂的纾解……坏人口吐真理,让这本悲剧小说充满一种荒诞的喜剧色彩。

  从物质到精神,从当下到过去,从旅馆到炼狱,这真是最漫长的一天。就如压缩饼干一样,我们随手从《抓住时机》中掰下一块,就能舔舐到人生最复杂、最幽微的况味,以及那纤毫毕现的人类生存图景。而其悲剧性的结局,又让我们时刻反思人生与时光的真义,就如《纽约时报》评论所言:“时间———这是我们竭力最大利用,却湮灭在我们手心里的东西”。以喜剧方式描摹并抗拒“湮灭”与虚无,自始成为贝娄这位推石上山、至死方休的作家一生追求的志业。

  (《抓住时机》[美]索尔·贝娄/著,胡苏晓/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