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一盏闪着慈悲喜舍光芒的油灯(李建军)

——我读丹增散文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7日09: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建军

  最近阅读丹增的作品《我的高僧表哥——丹增散文精品选》 ,多次被它感动,几次掩卷唏嘘。丹增所写的人和事,无论僧俗,皆不脱正常人性和寻常事理的范围,使人读来,但觉亲切,不觉隔膜。

  这是一部真诚的书,几乎每一行字,都带着作者心灵的温热。它庄严而又亲切,以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生活意义和生命本质等大问题的思考,对“心灵执望形态的大爱”的体验和赞美。作者的充满诗意和深度的言说,不仅化释了我对西藏的距离感和神秘感,还使我感受到了藏人的仁慈和善良。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常常为作者的博学多闻所折服。他对佛教经典,精研多年,领悟至深,对中国的文化经典和外国的文学经典,也非常熟悉,多有称引。他将宗教精神与现代理念,融合为一体;将热情的赞美与尖锐的反讽,统一了起来。热诚的宗教情怀,使这部作品散发着慈悲喜舍的光芒。作者要用源于信仰的精神光芒,照亮生活,照亮人心。

  丹增的散文写作具有自觉而成熟的文化意识。他试图在一个开阔而多元的文化空间里,来理解生活,来阐释宗教现象。从文化意识生成和文化元素构成的角度看,丹增的价值理念和情感态度,主要来自于以佛教为核心的藏族文化。但是,由于受过现代的大学教育,他的文化意识,就不再是封闭和排斥性的,而是开放和包容的。换句话说,他试图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体,同时吸纳其他类型的文化,从而建构起一种多元的文化图景。

  丹增认识到,人类的知识领域是由哲学、宗教和科学构成的,这些不同领域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点。科学甚至有助于说明某些宗教情感的形成,例如,在丹增看来,科学似乎就为宗教的性善说,提供了切实的理由。在《谈死亡》中,他认为佛教所讲的三世轮回,也不是宿命论和决定论的结果,而是人自己修为的结果,明白了这一点,人就“掌握了命运的主动权,还摆脱了死亡的幽怨烦恼” 。这种充满卓识甚至勇气的论述,将佛教的主体确定为众生,从而,为佛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理性主义的观念支持。

  事实上,丹增不仅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阐释佛教,而且,还试图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寻求佛教与其他文化体系的沟通和融合。例如,在《也谈人生》等文章中,他就看到了佛教与儒学的共同性,表达了人类信仰和文明的“趋同论”观点,并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角度,说明了人类有共同的生活原则和精神诉求,任何人都要有“诚信” 、爱心和利他精神。

  关注“大问题”的文学,才有可能成为影响力甚巨的“大文学” 。丹增是一个充满道德热情和信仰激情的作家。他近乎本能地关注“大问题” 。强烈的宗教关怀和深刻的宗教意识,使丹增对人生的痛苦和解脱,对生命和生活的本质,往往有着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人生的痛苦、生活的意义、精神的境界和信仰的价值,都是他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他的散文写作所表现的重要主题。

  丹增的生命态度和人生观,都来源于佛教的伦理精神和价值理念。他接受了众生皆苦、空色不二的思想,接受了缘缘相系、善恶报应的理念。为了消除烦恼,得到解脱,人们就要通晓五明,走向菩提心的大道,因为,“菩提心是一切众生安乐的根本,是一切法心要中的心要” 。生命是脆弱的,死亡是随时可能降临的,人所能做的,就是一心向善,不断修行。人生的一切顺逆祸福,最终都决定于主体的人格状况、意志品质和道德境界:“一旦出现没有原则的政治、没有劳动的财富、没有道德的商业、没有人性的科学、没有奉献的信仰,社会就会变得复杂动荡,人心就变得浮躁、急躁乃至暴躁。人类的生存、人的死亡,全由人心支配,既不能怪大自然,也不能怨造物主。 ”

  理性的反思和反讽是文学健康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学价值构成的重要部分。毫无疼痛感的文学,毫无问题意识和反思自觉的文学,都是没有什么太大意义和价值的。也就是说,真正的文学,不仅要有“春露之滋” ,也要有“秋霜之烈” 。

  丹增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善念和爱意的环境里。他对伦理性的体验非常敏感。现实生活中逸出常轨的种种乱象,强化了他的问题意识,也促使他正视自己的时代。他喜欢用“本法”和“末法”这样的概念,来表达对一个时代的总体判断。他试图用文字记录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观察和思考,表达自己对它的希望和祝福。

  丹增将那些天崩地解、陷入动乱的时代,称之为“末法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人们承受着巨大的灾难和无尽的痛苦。丹增在多篇文章中,记录了许多人,包括自己和亲人所经受的磨难和不幸。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丹增的叙事里,几乎没有徒逞一时之快的发泄;他的笔调里是庄严的,也是活泼而幽默的,充满了机智而尖锐的反讽;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所写到的人们,面对外部的欺凌和摧折,内心总是显得勇敢而镇定。

  《我的高僧表哥》中的表哥,是一个“精通五明、佛学造诣深厚、佛教戒律严明、修道高风峻节、潜心修正(证)波若大法的高僧” ,年仅二十四岁的时候,就学完了五部大论,梵文、医学、历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最艰难的十年中,表哥也没有绝望。他趁着夜晚,沿着陡峭的山路,行程近三十里,将幸存的法器和经书,藏到了深山里。然后,他就开始了七年之久的云游苦修生涯,终于修成正果。与表哥的护法经历和修行业绩相似的,是《劫难中的秘密》中的波密活佛。从这样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混乱生活的不满和反讽。

  丹增是一个心怀淑世之志的作家。他对自己时代的世道人心深为忧虑。在《藏狗》这篇散文中,他愤愤然地说道:“如今一些人对金钱的贪欲、权力的角逐、名利的争夺、地位的争吵,表现出的人性还不如狗性。 ”为了对照性地批评这些人在德性和人格上的残缺,丹增以赞美的语言,叙述了藏狗的美好品德和“英雄事迹” 。它们是战胜“鹰、狼、盗”三灾的勇士,在与狼搏斗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智慧,简直令人惊奇。为了感谢和赞赏藏狗对人类生活的恩德,藏族聚居区甚至有举行“赞狗咒狼领赏活动”的习俗。领头的人每到一家门口或人群聚集的地方,就要朗诵一段藏文经典《幸福来自狗的恩惠》 ,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有良知的人类啊,要敬狗爱狗,它是我们的忠诚朋友,谁要杀狗就将受到下十八层地狱的苦难。 ”同时,还要朗诵一段咒狼民歌《江雄》 ,说狼是邪恶的源头,杀狼不违佛规,灭狼将得福报。

  在这篇文章里,丹增的反讽锋芒,不仅指向过去的以迫害人为乐的人,指向如今的“不如狗性”的人,而且,还潜在地指向了新世纪以来的“狼图腾”崇拜的畸形文化现象。从他的反讽话语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荡污化秽、正本清源的积极态度和文化自觉。

  丹增的散文作品,有一个灵魂性的主题,那就是宣达基于信仰而又落实于细节的仁爱和慈悲。情感的异化和异化的克服,是丹增特别关注的问题。他对自己时代的“硬性教育”造成的人性异化和情感钝化,深感焦虑。他要用温柔而热情的文字,来融化坚硬而冷漠的人心。

  他以循循善诱的说理和细致耐心的叙事,讲述了善良的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讲述了伟大的信仰如何培养了人们爱的能力,如何培养了他们的宽容精神和牺牲精神。丹增笔下的爱,具有神圣的宗教色彩,但也充满平凡的日常内容和亲切的人间情意。

  丹增的爱的意识形成于他所信奉的宗教和他所生活的特殊环境。佛教是温柔的“以慈悲为怀”的宗教:“ ‘慈’是把喜悦、快乐带给别人,‘悲’是解脱别人的痛苦,这样的志向和胸怀是可敬的、伟大的。 ”丹增曾这样阐释西藏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内心生活的影响:“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雪域高原西藏,是个爱的海洋,在那里随处播下的爱的种子,泥土给它养料,风雪给它力量,阳光给它色彩,舒展起坚硬的内力,盛开在每一个人的心田。 ”对丹增来讲,西藏不仅是一个地理性的概念,还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在这里,充满信仰高度和人性内涵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

  丹增相信人性的“性善论” 。因为,“人性先天是善的,母爱是善的种子,人的社会属性是善,互助是善的根基。 ”他是母亲的掌上明珠,从小就体验着母爱的美好和幸福,对母爱也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在他的理解中,母爱意味着怜悯、包容和给予,体现着仁慈的精神和牺牲的精神。

  在自己的散文作品里,丹增讲述了两个关于母爱的伟大故事。

  作者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不知道仇恨为何物的伟大女性。在“文革”期间,一群年轻的造反派来到作者家里,“掀屋顶,拆院墙” ,足足忙了一个月,最终,“家被荡平了,曾经香火旺盛的‘麦巴朱普’被捣毁了” ,然而,“我母亲则每天来为拆我家房子的人们烧水、煮茶,脸上还总是笑呵呵的。母亲的豁达与慈悲,连那些革命群众也觉得不可思议” 。美丽而善良的母亲对“我”的母爱,则具有母爱的纯粹而高尚的性质。

  《阿妈拉巴的酥油灯》也是一首献给母爱的赞歌。它所赞美的,是另外一种形态的母爱,一种更高尚、更伟大的母爱。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82年,在当雄县,部队的一辆运输汽车,因为道路结冰和急拐弯而失控,轧死了一个赶着羊群的年轻的藏民。根据交管部门的处理,部队车辆负全责。肇事士兵刘志立即就被关了起来。但是,死者的家属,一个藏族老阿妈,不仅拒绝接受赔偿金,还跑到监狱看望肇事士兵,到有关部门请求赦免他。爱点燃着爱,“这种大爱,就像黑暗中的一盏酥油灯,既指引了亡灵,也温暖了千万人的心” 。到最后,出狱的肇事司机刘志,怀着感恩之心,报答阿妈的救命之恩,像亲生的“阿吾”

  (儿子)一样,与阿妈拉巴生活在一起。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丹增这样写道:“油灯不灭,用慈悲喜舍的光芒,照亮苍生的友爱与安宁;油灯永明,用互敬利他的光芒,指引并激发人性的品质。……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把它流传到久远的后世。阿妈拉巴的言行既朴素,又高大,能点亮人间善良和爱的心灯。 ”

  丹增的散文作品,就是这样一盏明亮的油灯,闪烁着慈悲喜舍的光芒。对一个世风浇漓、人心窳败的时代来讲,他的充满信仰虔诚和精神光热的文字,就有着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