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华而不实,耻也!(高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3日12: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 昌

  古人有言:“华而不实,耻也。”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更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戒浮躁,静下心来,埋头耕耘,谦虚大度,抱朴守素,不为浮名所累,不受虚名所惑。

  近段时间以来,梅葆玖、李世济、陈忠实、郭颂、杨绛等文化名人相继辞世,引起世人诸多怀念和感叹,也再次引起坊间对文艺界“大师级”人物的热切呼唤。梅葆玖先生一生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在京剧界举足轻重。可是当有人称他为大师的时候,他却说:“我不是大师,我父亲才是。”梅葆玖先生这种清醒的“大师”观,令人尊重。

  记得季羡林先生生前在婉拒了“国学大师”等大帽子之后说过:“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真正的大家是不惧怕洗掉“身上的泡沫”的。而与之相反,文化界却也有另外的某些人,对“大师”等“大头”帽子情有独钟,甚至痴迷其中。放眼当今文化界,各种名目的大帽子林林总总,确实是蔚然大观:书画大师、语言大师、国学大师……其中,甚至还能区分出金奖大师、银奖大师、铜奖大师,或者什么国际级大师、全国级大师、省级大师……这些“大师”的发行量越来越大,订数似乎也越来越多。如此浮躁的“大头”帽子纷飞不绝现象,令人喷饭之余,更有深深的忧虑。

  除了“大师”,各种名目的协会、学会在当下文化界似乎也是层出不穷,大行其道。仅就书画而言,在民政部曝光的各种山寨协会中,就不乏中国书画家交流协会、华人国际书画名家协会、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美术家协会、中国国际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协会等各类“国字头”甚至“国际化”的吓人名头。

  书画家之间以结社雅集等方式进行的切磋交流,当然是有益的,但近年来各类戴着“大头”帽子的山寨协会、学会的活动则变了味道,充满铜臭和酸气,混淆了名实关系,败坏了文化风尚。考诸艺术精神、创作品位、个人品德等方面,似乎都留下了很多的疑问或者空缺。一些所谓大师和所谓学会、协会组织,在炒作和策划之下登高一呼,似乎也有“应者云集”的表面喧哗。但是,浮云或许遮望眼,终究坚冰怕太阳。洗净那些“身上的泡沫”之后,恐怕就会露出皮袍之下的各种“小”来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的开头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有仙,“名”才实;有龙,“灵”才显。只有名实相副,才会实至名归。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文化领军人才具有特殊的感召地位和标志意义。一个杰出的文化人物,往往能够推动一个重大的艺术飞跃,乃至改变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生态。但是,大师的产生需要优秀作品的累积,需要德艺双馨的公众认同,也需要一定的环境因素和时代机遇。我们不能按照主观愿望制造大师,不能按照长官意志去分配大师名号,更不能花钱购买大师名号。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对自己进行高标准的严格要求的同时,树立写出好作品、完成大课题、成为文化大师的雄心壮志,当然是应该得到鼓励的。但前提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不断学习、开阔视野,要积累经验、提高素质,要加强修养,要德艺双馨,要用自己有温度、有道德、有筋骨的作品来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言。

  当然,红花还要绿叶扶。不能成为红花,做一片输送氧气净化空气的绿叶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美的,果的事业是尊贵的,让我们来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安详的绿荫。”老戏剧工作者们都熟悉“一棵菜”精神这个老词。每一位从事文化工作的人,不一定都能成为大师,却都能够成为一片绿叶,为我们的春天增加一抹烂漫的亮色。

  希望文化界多一些筚路蓝缕的真实开拓,少一些华而不实的“大头”帽子;多一些实事求是的真诚批评,少一些言不由衷的廉价赞美;多一些脚踏实地的勇敢实践,少一些装腔作势的高谈阔论。

  那些“大头”帽子,且慢戴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