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也谈“泛儿童文学”———读眉睫《丰子恺札记》有感(刘绪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2日11:52 来源:文学报 刘绪源

  眉捷刚届而立,已出版多种著述。最为醒目的当然是现代文学方面的搜集和考据(此中也有自己的研究);同时又有多种儿童文学方面的文字结集,其中有工作笔记,有作品评论,也有理论研究。这是十分喜人的。后者与他身为出版社编辑,多年致力于童书出版有直接关系。最近这本新著 《丰子恺札记》(海豚出版社2015年10月版)就分两辑,上辑为“正编”,所收全是与丰子恺相关的文章;下辑“附编”,题为“泛儿童文学随札”,主要也是他这段时间工余的思考,有些想法就是从丰子恺作品能否归入儿童文学引发的。

  在本书“正编”中,有讨论丰子恺童话、散文、日记的文章,也有因丰子恺身为儿童文学作家却被许多论者忽略而作出的论辩,当然更有对编辑《丰子恺全集》的甘苦的真情表述。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丰子恺全集》共50卷,内含“文学卷”“艺术理论卷”“书信卷”“日记卷”“美术卷”和“附卷”,约420万字(其中佚作有近百万字)。他是这套全集的组织者和牵头人。在这浩大的编辑工程进展的同时,眉睫已先期推出了 《丰子恺儿童文学全集》,以及《子恺书话》《子恺日记》《子恺书信》《艺术教育(未刊稿)》等,还有32卷影印的《丰子恺漫画集》。还不仅此,由他担任责编的包含近十种儿童文学理论专著的“海豚学园”丛书,由他组织的规模巨大的现代儿童文学名著的系列新版,都是在这几年大批量推出的,工作量之大,不难想见。在繁重的工作之余,能积极进行儿童文学理论思考,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附编”中的《关于“泛儿童文学”》,是全书的重头,也是作者的得意之作。此文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儿童文学的许多佳作,本来并不是为儿童创作的。丰子恺、朱自清的许多散文是如此,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相似的例子则更多。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戈尔丁的《蝇王》,现在被视为儿童文学,它本来只是以一群儿童为主角而已。西顿的动物小说,现在已是儿童文学的重镇,当初也是为成人写的。作品是不是以儿童为主角也并非决定因素,小说《表》的作者班台莱耶夫的另一小长篇《文件》,也属儿童小说名著,其中写的都是成人,没有一个儿童。这在作家中也存在困惑,同一篇作品,投到成人刊物,就作为成人文学;如发表在儿童文学刊物,一般就被当作儿童文学。我曾就这一问题请教过老作家任大霖先生,他半开玩笑地说:“那就看投胎,我们在五十年代有个不成文说法,你投到儿童文学了,就算是我们儿童文学的。”当然,如果作品不适合儿童阅读,那儿童文学的刊物其实是不会接受的,所以,投胎的实质,还是适合与否。现在,眉睫先生对此下断语说,是不是儿童文学,关键在于是否“适合”儿童阅读,这是十分高明的结论。即使作家本没有为儿童创作之初衷,但因为“适合”,儿童文学界把它拉进来,儿童们喜欢读它,那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然而眉捷随后的结论显得有点突兀,他就此提出:“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没有必要紧绷着一根弦:这是不是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不应受到读者接受能力的束缚……文学作品只有艺术成就的高低之分,而不应该有严格的成人与儿童之分。”这就涉及到一个很根本的问题:儿童文学作家要不要自觉为儿童创作?这一问题非常复杂,真要展开谈需要很大的篇幅。这里我只提出几点:一、正因为有了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群,“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才开始出现,这是人类文明到达一定时候的成果。二、自觉为儿童创作,亦即“儿童本位论”,这“儿童”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按不同年龄特征分出不同的“位”,作家的“自觉”要体现到这不同的“位”才行。三、有了这复杂的多层次的“本位”,创作的难度大大增加,而且这并非人力所可控,如没有与这“本位”相对应的内在的童心,或没有与这“本位”相对应的生活积累,都不可能成功。这样看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多么不易,我们怎能不提倡作家潜心于儿童本位,却呼吁大家别受儿童接受能力的约束呢?

  周作人说过:“我们没有迎合社会心理,去给群众做应制的诗文的义务,但是迎合儿童心理供给他们文艺作品的义务,我们却是有的……”这是在 《儿童剧》(1923年)一文中说的,此话的前半句,他在“五四”时期的名文《平民的文学》与《诗的效用》中也说过,即作者不应将自己“竭力按下”,去做“侍奉民众的乐人”,亦即文学应保持创作者主体性的高度;但这次他又作了重要补充,认为对“儿童心理”还是应该“迎合”。其实这二者并不矛盾,作家依“儿童本位论”给儿童以不同年龄段所需的作品,这也并非“按低”自己,作家还是在唱他的真诚的爱的歌。

  可以这么说,不自觉地写出了让儿童爱读的作品,是因为作家还是有内在的童心(希特勒和秦始皇是一定写不出那样的作品的),而那作品也正好合于儿童本位(这就是眉捷所说的“适合”)。我们提倡作家自觉为儿童创作,但也欢迎并非出于自觉的好的儿童文学创作。但我们不能生发过度。此意见供眉捷参考。

  这里还有一点小小的经验之谈,不揣冒昧,招供如下:构建理论时最大的困难,就是与过去认知有相违处怎么办,今是昨非不行,昨是今非也不行,不能快刀斩乱麻,必须细细清理,看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可能确有一是一非,也可能二者皆非,但也可能二者恰可奇怪并存,这都不能主观硬派,而要实事求是,所以这往往是极艰苦极漫长的思考过程。这时,要像编《丰子恺全集》一样,真正静下心来,把全部作品一一找来,悉心分辨,这才有可能渐渐发现出口处隐隐的光亮。相信眉睫作为有经验的劳作者,定能理会此中相通之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