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开风气”的人物传记——读陈歆耕《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吉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30日14: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吉光

  读完陈歆耕23万字的历史人物传记《剑魂箫韵:龚自珍传》 ,没有阅读一般同类著作的艰涩和沉重。究其原因,是这部作品所具备的四个特点。

  首先,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全书布局奇特。全书谋篇为三大块,第一块,叙述龚自珍思想上的重大贡献以及他的文学地位,第二块,考察龚自珍成长、发展的过程,第三块,分析龚自珍失意的科场以及他的感情生活,等等。这样的布局,为凸现重点留足了空间。本书从清朝让人毛骨悚然的文字狱起笔。清王朝对知识分子长期采取思想钳制的国策,致使士大夫们噤若寒蝉,万马齐喑。道光朝大学士曹振镛,进士出身,仕途坦荡,为官五十多年,一直做到首席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晋封太子太师、晋太傅,可谓位极人臣,他的门生向他讨教为官之道,曹答曰:“无他,唯多磕头少说话耳。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是清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如此,大家都避谈现实,钻故纸堆,经营训诂,对国事只说好,不说坏,致使清王朝大厦将倾,而朝堂上下却浑然不知。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大声发出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的警告,这个人就是龚自珍。

  作者在开篇就系统地陈述了龚自珍思想的贡献,即他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思考。第一,他直接发出了清王朝走向“衰世”的警示信号,这是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滥觞。第二,他对清王朝扼杀人才的官僚制度进行了深度解剖和抨击。第三,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朝的君主集权制度,指出这种制度,用奴才压抑人才、把人才挤压成庸才。第四,他呼唤人性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倡导变革。在文化专制、思想沉闷的大气候下,龚自珍的言论就如一声声惊雷,给古代向近代转型时期的社会一个震撼。无怪乎近代改革家、革命家都从龚自珍这里得到启发。梁启超曾经说过:“……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初读定庵(龚自珍字)文集,若受电然。 ”陈歆耕用特殊的编排方法,凭借其语言的功力,凸现出龚自珍研究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其次,本书清晰地阐述了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历史学家写龚自珍,往往给龚氏思想的力量以饱满的笔墨,而对龚自珍文学上的历史地位注意不够,或者反映力不从心。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是陈歆耕第一次进入历史学术领域的著作,他的诸多作品已形成广泛的影响,显示出他厚实的文学功底。写龚自珍的诗与文是陈歆耕驾轻就熟的事。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畅快淋漓地告诉读者,龚自珍的文学成就体现在他的散文和诗词上。龚氏的散文《明良论》 《病梅馆记》等,都是惊世骇俗的名篇,康有为称之为“清朝第一”“一代文字之雄” 。清代学者吴兰修称龚自珍的散文:“瑰玮渊奥,如黄山云海,不可方物。 ”柳亚子称龚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而龚自珍的旧体诗词创作,更是有罕见的才华,可谓中国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可与李白、杜甫、苏东坡、陆游等量齐观的大家,龚自珍是中国旧体诗词的“殿军”人物。龚自珍的诗文,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贯穿始终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龚自珍诗文最大的特色是为“哀艳杂雄奇” ,他把豪放和雄奇推向了极致,又把柔婉、哀艳也推向了极致。能做到哀艳杂雄奇,融庄、骚于一体的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是凤毛麟角的。龚自珍是自李白之后,能够把庄、骚、儒、仙、侠并为一体而自成一格的伟大诗人。

  再次,本书借助十多位历史人物来考察龚自珍成长经历。写人物传记,必写传主的人生经历。在本书中,作者没有“以传主年龄的增长为进程,一笔一笔地介绍其成长中发生的事件” ,他不打算把传记写成“准年谱式的流水账” ,而是考察一个个对龚自珍精神、心理、学识、人格等产生影响的人,通过这些五颜六色的人物,折射并串联起龚自珍丰富多彩的人生。这样的手法别开生面,能让读者轻松阅读,深刻记忆。被作者遴选进这一人物谱系的有十六人:龚自珍的外公、文字学大家段玉裁,龚父龚丽正,奇人王昙,富有正义感的官员王鼎,“睁开眼睛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禁烟钦差大臣林则徐……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到,龚自珍从外公段玉裁那里得到文字学、考据学的治学功底,从“狂士”王昙那里悟到对社会愤世嫉俗的批判性思考,与魏源“切磋诗文,纵论天下” ,与林则徐在禁烟意见上的高度契合。龚自珍成为一代思想家、文学家不是偶然的,他的一生风云际会。

  第四,作者“寻踪”之行意义非凡。陈歆耕是记者出身,当了《解放军报》记者几十年。记者写作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奔赴第一现场。这样的写作习惯一直被他保留下来,并延续进了《剑魂箫韵:龚自珍传》 。在全书末尾,陈歆耕增设了“寻踪”一节。他携带照相机、笔和本子,现场踏勘了龚自珍曾经驻足过的几个重要的地方:江苏镇江市的天都庙,龚自珍赋就“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著名诗篇的地方;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离世的地方;最令作者惆怅的地方是杭州市的龚自珍纪念馆,还有杭州近郊的翁山墓地,那是龚自珍及其家族茔地。如今,纪念馆门可罗雀,翁山上是一片茶树,茶树丛中有很多坟墓,不知道哪一块是龚自珍夫妇的安息地。陈先生的“寻踪”为本书增添了惊艳的尾声,拉近了读者与近代史、与龚自珍的距离,将会撩起中国文化人悲伤的情愫。阅读“寻踪” ,相信读者会唏嘘不已,难以遣怀。如果有更多的惆怅和遗憾逐步集聚,并促使纪念馆和翁山墓地有所变化,这是作者的初衷,也是读者的心愿。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