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何处安放逝去的灵魂(汪守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30日08:48 来源:文艺报 汪守德

  高艳国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老兵安魂曲》

  《中国作家·纪实版》2016年第4期

  当战争的硝烟终于散去之时,走进和平阳光之下的人们无不庆幸自己躲过了刀光剑影。然而战后的一切似乎并不会完全归于寂静,留给人们记忆的将会有 种种难以平复、难以忘却的隐痛。那些在战火中舍生忘死、冲锋陷阵、浴血征战的军人们,或在战场上迎着枪林弹雨轰然倒下,或蹚过烽火硝烟从此步入平淡寂寞的 生活,都在战后给人们提出这样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善待每一个曾经喋血疆场、为国征战的将士?那些千千万万逝去的老兵之魂是否都得到了应有的 安放?

  高艳国、赵方新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老兵安魂曲》通过力透纸背的叙述,让我抵近地认识和了解了三位面容沧桑、大义在心的国共老兵。他们满怀无尽 热忱,历经重重困难,执著而孤绝地为那些至今仍无所归依、依然漂泊的老兵之魂寻找安放之所,令人不能不对之产生莫大的敬意。两位作者为某种使命与激情所驱 使,看重、投身和专注于这一题材的开掘和写作,以可贵的耐心与热情戮力完成这部体现沉思、大爱与良知的作品,显示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刻思考力。

  《中国老兵安魂曲》既是一部内容厚重、振聋发聩之作,也是一部激荡心灵、发人深省之作。它引领我们从今天站立的时代经纬点出发,回看和记忆那些 应当回看和记忆的历史和人物,进而审视我们当下已经变得有些荒芜漠然的灵魂。值得注意和深思的是,作品中三位分别来自山东、山西、台湾地区的老兵,在他们 所经历的战争或生活的年代,或经受过血与火的无情洗礼,目睹过战争的惨烈;或因所亲历的种种见闻,深知战争与军人的固有内涵,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 的感情世界更加炽烈、真挚和纯粹,他们对战争的牺牲者和幸存者有着无与伦比的深厚情感,更珍视老兵的牺牲,更看重亡灵的安妥。这是与远离战争,生活在和平 环境之中的人们所可能具有的平淡与漠然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

  他们都是因为某个偶然事件或场景所触发才走上这艰难漫长的安魂之旅,如王艾甫在古玩市场意外发现未发出的84份“太原战役阵亡通知书”,高秉涵 作为同乡中的年纪最小者受老兵们带骨灰回乡的托付,老家的三座无名烈士坟墓激发了郑沂家的感恩之心,萌生出为烈士寻找名字的愿望。几十年里,他们永不放 弃、永不言败,为烈士、为老兵们安魂,抚平历史和战争的伤口,他们的义举、善举甚至是壮举动人心扉,感佩天地,显出的是他们精神与人格的非凡与伟大。

  作品中,我们真切地认识到,每一个战斗者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连接着一个具体的家庭和亲人。战士冲锋时倒下只在顷刻之间,这种生命在瞬间的消失 给亲人留下了无尽的哀伤与思念,及时获悉噩耗的自然会悲痛欲绝,而那些杳无音信的牺牲者的家人们常常要用几十年的时间来盼望、守候和等待。作品最为动人的 莫过于老兵魂归故里的那一刻,当那些绝望的亲人们从历史的缝隙中重又得到确切的消息时,那种猝然而至的哭天抢地;当那些曾经的烈士魂归故土时,望穿双眼的 亲人们却早已凄然离世,而他们的故土已无人守望,只有远远围观的乡亲……

  这三位为亡者安魂的贤者和圣者,完全是凭着对烈士、对友人、对为国征战者的珍重,以微弱的力量进行着苍茫的努力,历尽千辛万苦让殇者和逝者魂归 故土。期间经历多少的艰难与曲折,非亲历者是难以想象和尽诉的。每一次成功的寻找,能够给这些安魂者以多大的快乐与宽慰,相信也是难以形容与言表的。从他 们的身上,作者揭示的是一个民族对英烈不改的敬仰与崇尚,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不变的精神气质与境界。但同时,作者又下笔凌厉直书其事,将高秉涵、王艾甫、郑 沂家在为老兵安魂过程中所遭到的种种冷遇、猜疑乃至刁难和盘托出。这无疑是对不作为、傲慢与冷漠的针砭和拷问,作者的写作意在唤醒人们沉睡的良知和漠然的 内心。

  《中国老兵安魂曲》以梳辫子的方式和非常精细的笔墨,交替进行三位主人公的叙事,形成一个互相映衬、互可参照、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三位主人公 虽处在不同的时空,却体现了情怀与精神的同构,体现了共同的精神维度和价值尺度。作品以极富张力和感染力的文字,写出了历史与人生的炽烈与凄凉。此外,我 们还时时被作品的情怀和思想性所穿透,作者时时站在今天的角度,站在超越战争和政治的角度发出沉重的无奈和无限的期待,这或许是在告诫人们,一个真正强大 起来的民族,一个要向前走很远的民族,一定要有宅心仁厚和更加宽广高远的胸怀,一定要有“敬仰英烈、崇尚英雄”的传统,让牺牲真正成为轰轰烈烈的壮举,成 为全民族永远的铭记和祭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