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灾难中的生命闪光——评孙守廷抗震纪实文学《血脉》(关仁山)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7日09:24 来源:河北日报 关仁山

  读孙守廷的长篇纪实文学《血脉》(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让我们重新回到难忘的抗震岁月。我也是唐山地震幸存者,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凤凰折翅,山崩地裂,房倒屋塌。24万人遇难,16万人重伤,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唐山人含着眼泪说:“唐山平啦!”外国人说:“唐山从地球上消失了!”可是,面对灾难,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时刻惦念灾区人民,展开了一场无私的大救援!“援助唐山,挽救每一个生命!”这个在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让我们唐山人哭了。唐山人最难忘记的,是那些可敬的解放军,那些可爱的白衣天使,那些不怕辛苦的建筑工人,以及所有向唐山伸出援助之手的同胞们。

  我们共同的感受是,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该留下的东西,生命是度过黑夜的最终依靠,生命值得我们舍生忘死去维护,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头。在唐山大地震中,我们更加感受到生命的宝贵。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唐山人带着刻骨铭心的惨痛记忆,在全国人民帮助下勇敢地站立起来。

  如今40年过去了,一个崭新的唐山屹立在世界东方!家园重建了,经济发展了,唐山人怎么办?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感受到了大爱,才更加懂得感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骤然发生,其波及范围之广,远超人们的预料,这无疑是对中国最严峻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灾区的干部群众不离不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在全力拯救别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人肃然起敬!党中央、国务院迅速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这场战役。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从天空,从水面,从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中心,奔向受难者身旁。“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贴心,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

  生命总是精彩的,因而总有历险。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民面对汶川震波袭来,不仅引发深深的悲痛,而且在悲痛中爱心奔涌。天若有情,天亦感动。守廷在文章中讲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这不仅需要善良和力量,更需要极大的勇气!所以说,唐山人不仅仅是感恩,他们身上还有流传不息的燕赵侠风,以及中国人同心赴难的民族美德。感恩与回报是唐山人在灾难中孕育出的一朵洁白朴素的人性之花,这一朵花比所有的花都娇嫩珍贵,至真至纯,令人动情。

  人类的历史进程总是伴随着灾难的侵袭。不论唐山大地震还是汶川大地震,都给予人类重要的启示,为我们抗灾、减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所以说,我们有无尽的感慨、无尽的思考、无尽的追问。

  孙守廷的文章带我们走进汶川。当年,他带队去救灾,在那里经历了很多,而且每一天都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主要的行程。今天我们通过他真实、饱满、质朴又充满真情的文字,看到故乡人民慷慨救援的壮举,看到唐山人民对汶川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这是非常值得记录的闪光的文字。

  2008年,孙守廷带队两次入川。刚开始,他们的救援队一门心思地去汶川、去映秀。但是,当时要去那里,是何等艰难?国道、省道全部中断,须绕行成都,从G318到理塘县纵穿新龙县,经甘孜县并入G317绕行过去,一直要走上三天两夜或两天三夜,而且多有阻断,几不可能。再加上交通管制,只许救灾部队的军车通过,他们只好放弃,把震灾最为严重的“三川”(汶川、北川、青川)之一的北川作为主战场,开展救援。时隔3个月,他再次到达绵阳,直通汶川的G213仍未打通,他们只好绕行平武、黄龙、松潘、茂县,到达汶川。这是一种生命历险,具有怎样的人生勇气啊!

  守廷的文字具有史料价值,同时也具有文学感染力,所以也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守廷把唐山、汶川两场地震灾难联系在一起,视角独特,在这跨越中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进步。孙守廷自己也感慨地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仍然试图说服自己。本书所记述的这些人物和他们的经历,是一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壮举。尽管他们出身卑微,事迹平凡,也没有多大的社会影响。但我认为,与那些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人相比,与那些麻木不仁、视而不见的人相比,与那些见死不救、明哲保身的人相比,与那些贪生怕死、避之不及的人相比,这些人要显得高大、伟岸得多。这些人,在单位可能就是普通的职工,在家庭也就是个平凡的父母、爱人和儿女,在社会上就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却素不相识的人。总之,他们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平时混杂在任何一个角落都毫不为奇,但是,当他们挺身而出、捐款捐物、奔赴灾区、救治伤员、安抚灾民的时候,我们仍然感到震撼,受到鼓舞,心情长久地平静不下来。”这段文字情真意切,更是意义的开掘和主题的建构。

  空洞的手,抓不住流逝的岁月,守廷的文字却贮下了可供珍藏的生命记忆。读过全文,我感受到守廷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善于捕捉救灾中的小事和细节,在细节描述中娓娓道来,透达出他对生活质朴而博大的爱。他善心独得,秀笔独运,立意超拔,使人在心头一热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洗涤与精神的升华。

  守廷的文字质朴却令人感动落泪,平静之后,我们感到他的描写很深刻,很有洞察力,具有探索、追问和温暖心灵的力量。这是很多专业作家很难达到的境界。

  中国故事孕育着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文艺的灵魂。守廷的文章抒写、重塑了这种庄严而伟大的精神。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开。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爱是不能替代的,更是不能忘记的,守廷终于在唐山地震40周年、汶川地震8周年的时刻,经过沉淀和打磨,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纪实文学《血脉》。我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唐山,认识汶川,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引领生活,纯洁心灵,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