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文学携手绘画 共演时代转折——读《苏非的果园》(江泽涵)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4日16:11 来源:中国国门时报 江泽涵

  苏非主义是一种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王正鹏以故乡宁夏的王家团庄为人类学的一个样本,从道统、风物、历史和仪式等角度综合阐述传统社会的碎裂进程。

  但凡社会骤变大抵以经济革命为始。王正鹏将毛驴寓为是一件有生命的、艺术化的生产工具,王家团庄最后一头毛驴的消失,宣告了田园牧歌式的传统耕作的完全分裂,以及机械化农业时代的到来。在西北农村,种植以量产为特征,普遍使用农药、丰产素、塑料和机械化等。

  接着轮到文化的革新。传统文化通过一根充满仪式感的绳索来传承,既是人类学寻根之线的道统,也是哲学思想之脉的血统。阿訇作为知识责任者,其职业意义大不如昔,年轻阿訇因俸禄少,宁可远走他乡,到南方城市做翻译。清真寺教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如今驻清真寺学习阿拉伯语或古波斯语的学生越来越少。

  王正鹏提出知识分子的三个标准:人文志业、哲学构建、知行合一。又将知识分子分为工具和人文两类型。人文知识分子承载知识分子的元意义,元意义中的道德背负却是大部分人不愿承载的,而以出售知识与信息为职业的工具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古来知识以敬意的口授方式,以心传心。以古今(神话传说)为例,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几乎蒸发殆尽,将成为口语文学的绝唱。人类在文字的传承外也有许多思想的传承方式,从道德到智慧,再到知识,又到信息,最后演进到数据,文字越来越表现为知识水平以下的信息和数据。世人难下苦功,知识封印的光阴开始了。

  大众文化如洪水般泛滥,划清了两代人的生活方式,传统的和当下的。《火炕和电视的对峙》中,讲述原本晚间全家围着炕桌的口语文化场景,如今所有视线都投向了电视机。

  王家团庄的这次蜕变是一件风吹花落的自然之事,有进步,有衰退,迎向的是不可预知的未来。王正鹏的表达远非止于怀旧,他传达的是人心的修造对于新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关心的是人心的人文家园:“对于现代洪流中急剧变化的村庄给出温暖而体贴的人文关怀才是当下最为急迫的。”

  《枣园静士》中,介绍了用古典苏非主义思想“坐静明道,救济人心”的王进龙,静默悟心,坚持学理和实践知行合一。在一个很难从内心抓住一个令人闭口藏舌的哲学信仰的人的时代,王进龙在最底线的原则上维系了一代人的文化人格。还有两篇特写动物,王正鹏以温情的文字建立起对动物的伦理关怀,以敬畏所求得的人与动物的公平与共识,达成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哲学协调。

  王正鹏以“寻根文学的尾声最随者”身份,全美了一个“苏非的果园”的理想心界。学界存在一个误区,乡土文学就是土里吧唧的,其实,乡土题材写到不土才配称“文学”。王正鹏不是以文字向我们表达某个中心,而是通过文字传递情义,以人的方式全感官思考,进行一场思想的隔空交流。

  阅读本书开不得小差,否则文意就跟不上,但实实在在传递了一种美学。本书打掉了语言的“文采”与场景描述,将自然与人文以通感的方式融为一体。再看开卷吴明晓的21幅丙烯画,与文章所传达的果园的理想样式十分吻合,泛着神秘的艺术灵光,令人有一种闯入画作意象的冲动,企图成为画面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