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信手拈来与情感发酵(梁平)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3日09:3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梁 平

  尽管马培松一直在距离成都200里以外的绵阳,但我们时常有聚,聚于茶、聚于酒,聚于诗歌的圈内与圈外。一张似乎永远都年轻的孩儿脸上透露出来 的诚恳和率真,使人难以忘怀。在职场里,马培松以他的包容、谦逊和友善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文学是马培松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场,这个场子里的各色人等,按说 都不是等闲之辈,而这些年来,马培松在这个场子里,像雪球一样把这一帮人集聚在身边,同样称兄道弟,依然游刃有余。我想,这恐怕就是得益于马培松与生俱来 的谦逊和坚持,谦逊是他为人处世的品质,坚持是他能成气候的一以贯之的作风。

  《马培松诗选》是他这些年诗歌创作的一个结集,一枚新鲜、可口的沉甸甸的果实。新鲜指的是这部诗集所弥漫的生活气息,可口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时的轻松和愉悦,沉甸甸是我在这部诗集里掂出了诗人马培松的重量。

  “如果我还能选择/我就回到我的故乡/我要在故乡温柔的土地上/种上一望无垠的蒲公英”,这是马培松一首小诗给我的感动。我以为,这是阅读马培 松的一把钥匙。一个生命的解码,总是要回到最初的位置上去整理自己作为生命旅途的过程,风风雨雨、千回百转之后,一个能够把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置放在回到故 乡、回到自然的大简单里的人,是值得尊重的。而且这样方式的置放能够让自己的生命更为坚实和充盈。因为它可以让自己一直沾着地气,可以在任何时候保持属于 自己的基调。由于有了这样的基调,在诗人马培松生活的细节里,,举手投足、一草一木,几乎都能够信手拈来,在他的笔下成为诗,成为抒情的对象。在寒冷的夜 里有紧握的手,在一片落叶中想到生命的消亡,在午后的农田有几朵野花开放,在被涂抹的白纸上看见失魂落魄的模样……当然,如果诗人仅仅是这样无休止地信手 拈来,恐怕我们很难获得那种新鲜的享受。在《马培松诗选》里,我们还注意到了诗人后期对信手拈来的节制。诗人开始注意自己情感的发酵,就像发酵的面粉,可 以精心制作各种面点,让情感更加充沛,诗意更加浓郁,让思考进入自己的写作。同样是小诗,但是《北京真大》却让人读出了震撼:“北京真大/走了一天/都没 有遇见一个/认识的人/直到走到天安门/看见毛主席”。全诗一共六行,诗的张力来自每个读者内心的感受。这里有情感的纠结,有城乡差异的纠结,有人与人的 纠结,有人与神的纠结。甚至可以延伸到理想冲突、信仰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这首诗留下的巨大空间,包含了诗人的迷惘、苦闷、失落等诸多五 味杂陈的复杂感受,让人读了久久不能释怀。

  中国新诗发展到今天近百年了,其间有很多企图指点“江山”的人,诗界不造神也没有神,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绝不是哪个人说了算的。重要的是创 作者要对诗歌保持敬畏之心。马培松好就好在对诗歌保持了敬畏,所以他在不断探索、不断否定自己和创新自己。无论信手拈来还是情感发酵,都可以写出好诗,关 键是自己怎样把握,怎样让自己的发现和思考成为诗。说到这里,需要给马培松敬一言的是,在信手拈来中,要特别警惕所谓的“无难度”写作,那是害人的鬼话, 不能信。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如果在他诗里出现了“无难度”,那不是真正的“无难度”,而是精心制造的“无难度”,其实是艺术上的高难度。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