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牛红旗长篇非虚构作品《七沟十八弯》:苍凉的遗响(雷达)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3日08:16 来源:中国作家网 雷 达

  读完牛红旗的长篇非虚构文本《七沟十八弯》,所有的感觉凝成两个字:苍凉!

  脚步声的苍凉、神游的苍凉、夜气弥漫的苍凉、鸡鸣狗吠的苍凉、沟沟壑壑的苍凉,在深山皱褶里隐居的几个残障人的喘息声也带着苍凉,甚至走出山村 置身于城市的喧嚣,也还有摆不脱的苍凉。我不解,何以会有这样奇异而强烈的阅读感受?我总感到,在西部最贫困的地方,人的骨子里渗透着某种天然的佛性,他 们的人格坐标、生存链条、精神气质,似乎都与仁爱、苦感有关。于是,作品在苍凉的气息中展开着苍劲的人生。那里的人固然极贫穷,却是那样的懂得亲近自然, 懂得众生平等,懂得与人为善,处处散溢着苦感文化的劲道。

  作品值得肯定的是,通过王漠这个离乡日久的游子的回访,展示了西北穷乡僻壤根部文化深藏的光亮和农业文明深藏的诗性。作品结构采用了章回模式, 每一章节都相对独立,但整体架构是以宝丰沟为点,以王漠带儿子进入宝丰沟坟湾送“寒衣”过程中耳闻目睹的人事为明线,以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变迁为暗线,讲述 移民搬迁中的各种问题,其核心是对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冲突的一些思考。作者大量使用方言描绘人物,使得原生态味很足,阅读中,常会被悭吝的缠窝蛋、矮小的 王三、头发蓬乱的铁拐李、牙客王冠和孙怀锁、失踪的胜娣姑娘等人物所触痛。与其说牛红旗是在关注山沟里宝丰村的新变化,毋宁说他是由一个消失的小山村回溯 中国西部贫困山区农民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况。虽然没有大起大落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但粗犷密实的语言携带的是宝丰村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

  王漠是宁夏小山村宝丰沟出来的第一个“挣命的人”,他胸无点墨,却有例如跳舞之类一点即透的灵性。他们全家人移居到固原城后,城市的生活,包括 利欲、情爱方式也自然侵入了这个家庭。这正是王漠进城后需要面对的新课。在旧生活渐渐隐去,新生活的狂欢经历过一段时间后,王漠忽然生出了寻根的愿望。他 带着蜜罐里长大的儿子王胡天回乡,为老先人送“寒衣”。他到底想借此寻找什么、追忆什么?为什么非要带儿子呢?他告诉儿子:不知根性,不知祖训,你就会混 淆是非,混淆幻想与梦想。

  宝丰沟的“倒回沟”,曾是王漠深恶痛绝的地方,是他决心离去再不想回来的地方,是他因贫穷而18次恋爱未果,痛苦得死去活来的地方。可是在城市 里生活久了,他心里反而惦念那个地方。针对“倒回沟”这个名字,他告诉儿子:这名字是祖上留下的,因为世上没有倒过来能走的路,如此“倒回沟”就有了哲 性。来到娘娘庙前,他记起了早年给娘娘神叩头的事,从表面看,他之后能有女子董晓红做媳妇,是因为给娘娘神叩了头,而实际上在通过于文华这位人生导师的理 喻后,他才终于明白了人活在世的许多事。他告诉儿子,给娘娘神叩头,其实是人们在给自己的“心”叩头。这个“心”便是人类根部文化的隐喻。娘娘神也好、观 音菩萨也好,他们在西部人的心里是神圣的,而真正能改变命运的却是人们胸中的那颗“心”。书中还透露了大量民间文化信息,例如,讲究的老宅大门:纳气聚 财、通风气扬、深藏谦和;再例如,不能用指头指着人说话,不然会变成哑巴;再例如,“喝茶见性”等等。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不以文字交流,而是以“心”对 “心”来沟通。

  走到“大妖沟”,他追忆起炕沿高的矬子王三当初饲养的那头红母牛与狼对峙的场面,不仅如此,这头牛还像勇士般舍身踏进泥潭搭救了主人。可到了主 人决定把它卖给屠夫的时候,牛自杀了……这仿佛是对人性另一侧面的暴露。当然,王三懊悔不迭,并没有拿牛尸去换钱,而是像埋亡人一般“厚葬”了红母牛。好 人有好报,也是民间的根性文化。王三到牙医所镶牙,带的费用不够,受到牙医和牙医所附近各色匠人的嘲讽,恰有一个不被人当人看的傻女给凑热闹的人推倒了, 王三心生怜悯,干了件“英雄救美”的事,人们嘲弄着要他把她带回家做媳妇。这提醒了牙医,何不借机甩掉这个包袱。王三心里有所矛盾,终于认为能白镶一口假 牙,便答应了牙匠的嘱托。他领着傻女到了宝丰路口下了车,决定把傻女甩掉,很是得意。可是万没想到,他扔下傻女途径红母牛的坟堆时,“红母牛”的品格警示 了他,他突然愧疚起来。傻女人也是一条命、一个人啊!人性的复苏使他返回,把这个没有心机、不知怨恨,只会坐在石头上傻笑的女人带回了家,成了婚,此女居 然给他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通过这个事件的自然贯穿,让人觉得好多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生活的现象无处不在地告诉世人,宇宙间维系人类永生的能量惟有 一个字,那就是爱。

  《七沟十八弯》看上去并不时尚,也无多少刻意的技术性营构,它粗粝,太原汁原味,语言的打磨功夫也不够,叙述多、描写少。但你不能不承认,它有 一种十分强劲的质朴感,它的叙述传递着一种来自人心深处的文化精神。都说山里人没有文化,其实,学历往往只是知识,并不完全是文化,真正的根性文化却是一 种日常习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道德理想、一种素朴的精神价值,它很理性也很感性,虽原始却也终极。在某种意义上,乡土才是本土文化之根。穿上洋装的农 民,感情依然在乡村。他们中有的人获得了物质的富有,却迷失了回乡的路。这是王漠这个游子发出来的呐喊,也是此书传递出来的苍凉之感和苍劲之力。

  我惊异于作者的写作心态,不惊不乍,不刻意渲染苦难,非常冷静从容地把废弃的宝丰沟像一幅水墨大写意一般,展开在读者眼前,简劲而又厚重,混沌 而又寂静,一种苍凉的气息如山岚般萦绕在字里行间。作者对西部的生存相和方言土语都十分熟悉,从这些方言中能读出久违了的乡土味儿。有些语言恐怕想破脑袋 也想不出,例如,“日踏”的含意是“讥讽”、“管娃”是“当官的”、“牙客”是“阴阳先生”。作品写王三盼着王漠来,王漠如期而来,“一来就蹬掉鞋子,一 尻子塌到炕上,天黑了也不走”,一个“塌”字,尽显二人的深厚友情。当然,作者也有对方言的过度使用问题,多少损伤了文本的清澈和畅达。

  作为西海固作家,牛红旗曾不辞艰辛,用4年时间对西海固300多座古城堡进行了踏勘和研究,在残垣断壁中寻找失落的文明,创作了具有较高文化价 值的纪实散文《失守的城堡》,受到文学界的称赞和肯定。《七沟十八弯》延续着“失守”的思路,只是转向了活生生的人,仍然追寻着农业文明的足迹。这使我想 到西部作家雪漠近年来一再强调,他写作的一个重要理由就是想将这个即将消失的时代“定格”下来——当然,这指的是农业文明,因为它有极高的精神滋养价值, 这是可以看作一种值得重视的审美走向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