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家乡是一种文化(李朝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7日09:45 来源:人民日报 李朝全

  与其他描写移民题材的作品完全不同,从三峡移民到江汉平原上的基层作家王雄的散文集《从峡江到平原》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颖的移民群体生存状态,一种令人欣慰的家园迁徙和文化移植。

  2000年4月,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王雄全家随同湖北巴东县5个乡镇13个村的村民移民到如今的沙洋县,从峡江搬迁到了平原。这是两个点之间的空间位移,连通这两个地点的是一条路,一条“回乡”之路、“寻根”之路。由于这次移民是整座村落2000人成建制集体搬迁,到了新址后,移民村依旧完整地保存着原先在峡江生活时的各种习俗、礼仪和文化,因此乡亲们很快便适应和习惯了新的生活空间,学习并熟悉了平原的耕作种植及生存方式。这是一次“皆大欢喜”的成功移民。王雄作为亲历者与见证者,从2005年起,用自己的笔陆陆续续地写下了对于移民生活的点滴体验,传达了“峡江和平原都是我的家”的真切感受。这是一部带着作者体温的有热度的作品。

  在王雄看来,尽管数以千计的乡亲是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一处迥异于山区的新地,他们也面临着选择取舍的艰难,但在心理和精神上他们却并非无所适从,而是有所附丽有所归依。他们很快便认同、接受新的耕作及生活方式,迅速融入新的环境。这种心理的附丽与精神的归依正是强劲的文化力量。王雄热衷于描述峡江特有的事物:板壁石与背阴坡、梯田、胡椒树、油菜花、土木屋、吹火筒、“开山子”、“巴寨子”、青石、渡船、背笼、木甑,津津乐道于家乡独特的食物:魔芋豆腐、去皮洋芋、折耳根、野韭菜,着力描述家乡的龙船调、擀包面、木制犁耙、烤火屋、年猪熏肉等习俗,用心书写乡亲们淳朴而宁静的生活及心态,倾情抒发自己对家乡这条生命之根的眷恋与牵挂。家乡是什么,家乡在哪里?是这部作品苦苦探究的主题。家乡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寄托。家乡是生活习俗、是文化。家乡所特有的带有土家族风情的生活及文化是全体移民共同的精神家园。只要这种独特的文化、独特的生存方式被完好地传承延续着,家乡便不会失去,对于家乡的眷恋、思念便能得到有效的慰藉。在《八月的根》中,王雄借叙说盆景移栽方式,深思了移民的精神之根与生存状态。在《盆景展 慢生活》等文中,反思了变革时代平原上舟车之喧嚣与人心之浮躁,倡扬一种慢节奏的生活姿态。王雄通过亲历的移民生活深切地感受到:家乡是靠串动串出来的,串动形成了一个圆圈,连接起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也连接起了经久不变的年味及家乡味,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忧伤与怅惘,轻轻的叹息与感喟。

  生存依靠劳动。《从峡江到平原》钟情于赞美劳动,歌颂辛勤的劳作。书中的父亲和母亲形象令人难忘。《父亲的柴事》中,我们读到了父亲的聪明与能干,他精心区分干柴、湿柴和柴疙瘩(树根),分别给它们派上用场;他用木头来做砧板、板凳,爱惜自己用着顺手的工具及农具。在这些作品中父亲的言语不多却很本色,敦厚诚实的个性和善于学习积攒的性格均一览无余。在《母亲的栽苕签子》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善于积淀传承的母亲。她能娴熟地用签子来栽苕,又从鞋匠那里学会用签子来给自己的家人、亲友们补鞋,并能补出花样来。母亲的勤俭品格得以充分凸显。

  家乡是一部读不尽、写不完的大书。王雄用了十年时间,打量思考斟酌着峡江和平原这两个美丽的家乡,写下了一批文字冲淡而安静的散文。他还将继续面朝自己的家乡歌唱吟诵,并在这种吟唱中一次次重返自己的精神原乡——属于自己民族的、地域的深厚而珍贵的文化。

  《从峡江到平原》:王雄著;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