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故事(张锦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1日10:2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锦贻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曹文轩的作品总是在各民族大小读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且不说近年间大家熟悉的《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以及《青铜葵花》《丁丁当当》系列等长篇作品,他的诸多描述中国广大乡野儿童生存、生命状态的短篇小说,如《古堡》《田螺》《阿雏》《再见了,我的小星星》《第十一根红布条》等,早在上世纪后期就已经在南北边陲各民族聚居的地方流传开来。这也是因为,中国的城镇化速度虽然不慢,但几十年间,中国各民族儿童中的大多数仍是居住在乡村牧区、边地江畔。曹文轩作品中所描述的乡村儿童在生活中所遭遇的深重苦难、在灵魂里所蕴蓄的笃朴善良、在心地里所生发的赤忱大爱,都重重地拨动了他们稚嫩的心弦,天然而自然地引起他们内心的共振、共鸣。显然,对于广大儿童来说,曹文轩的作品不是一时的热闹好看、玄幻好奇,而是永远的息息相通、心心相连,是恒久的感染和感悟。

  曹文轩的作品包含了乡村与江河、自然与社会、苦笑与喜泪、希望与梦想,又涉及了乡村底层不同儿童的世俗生活与精神撞击,呈现了一个个独特的乡村儿童的苦难遭际,表现着不同年代的世间百态,儿童的希冀和对抗现实处境的生活方式与鲜活的故事情节相得益彰。在急速的时代进步中,他的作品展示着当代乡村少年人生的无限可能性和现实的忧伤,揭示着不同乡村少年内心的无比丰富性和未来的憧憬。算得上包罗万象、真实真切,常令人感叹不已。

  值得注意的是,曹文轩在提炼题材时有一种新的选择角度、一种新的探索意向。他以刻画乡村儿童形象为切入点,反映当代中国乡村的生活真实、思想真实,使我们看到五四乡土文学的一脉相承和艺术深化。

  我们常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孩子爱读,成人也爱读。曹文轩的《再见了,我的小星星》讲述的是一个从苏州来乡下插队的17岁女中学生晓雅与房东家13岁的乡间小男生星星之间的故事。爱画画的晓雅影响着、改变着整天捏泥巴的星星,有力气的星星扶助着、保护着不会做农活的晓雅,乡村乡人的真、童心童情的善、人性人品的美,一下子打动了所有的乡下人与城里人。这样的作品就像一颗美丽的种子,跨出地域、跨过时代、跨越民族,播撒在所有小孩和大人的心灵里,这就是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具有这样的现实主义精神,就必定是扎根在儿童生活其中的人民生活土壤里。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创作从一开始就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一开始就注重儿童文学的美学价值。他的作品中写了一个又一个乡村儿童,但绝无重复,也无同样;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同一个时期的背景下,也没有一点点叠合的痕迹。这固然是由于曹文轩有丰厚的生活积累,更是由于他善于发现、善于思索、善于想象。短篇小说《古堡》中,老人们说,山巅有一座古代战争时留下的古堡,只是至今谁也没有见过。山儿和森仔7岁时瞒着大人去爬山,只爬了1/3就回来了。14岁时,两人又往山巅攀登,坚决要成为第一个见到古堡的人。攀登的过程艰难、艰险,两个孩子由开始时的兴奋逐渐变为饥渴、怨恨。两个孩子搂抱着、哭着,在互相鼓励中睡去,又在黎明时一口气登上了山巅。可是,山巅并没有古堡,只有一堆乱石。两个孩子没有成为第一个见到古堡的人,却是第一个知道山顶上没有古堡的人。作品结尾写着:“说,失败了,还是胜利了?”令人唏嘘,激动,沉思。整篇小说平中有险、险中见情,构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作品的艺术方式与众不同,自然就有了思想的革新、艺术的创新;就有了儿童文学创作中的中国精神、中国特色。

  曹文轩虽重在写乡村儿童、乡村生活,语言却优美而优雅。无论是描绘苏北风景还是刻画小说人物,都既是地地道道的、简洁诚挚的陈述,铿锵明快地将诗意和童心融为一体。曹文轩作品的语言率真而不乏含蓄,清新而极为恬美。这种真情与深情共存、质感与美感兼具的儿童文学语言,呈现着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地域色彩和人文氛围,散发着中国大地上特有的儿童生活气息,传播着中国大地上成长的儿童独具的奋发上进、善良友爱的中国精神。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儿童文学更是。曹文轩隽永、清丽、美雅、精湛的语言,既是思想的,也是艺术的;既是中国本土的,也是世界各民族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