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典雅而有国士之风的写作(小海)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0日14:12 来源:文学报 小海

  杜涯是一位在黑暗中写作的诗人,也是安静得近乎沉默的诗人,她的诗兼备质朴、典雅、宏阔的气息,是续脉传统、有国士之风的写作。《落日与朝霞》精选了杜涯2007-2015年间创作的精品力作。杜涯的诗一如既往,总是从具体事物出发,又不乏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追问,但最终都引入一个自洽的抒情体系中来,努力在碎片化的后现代语境中重温新古典主义的艺术之梦。

  杜涯诗歌的取法对象是中国古典诗歌。她的诗中规中矩,是“一言以蔽之,诗无邪”的当代注脚;同时兼具中原地理文化的魅力,其抒情性与《诗经》以降的中国古典诗歌抒情传统一脉相承,质朴、典雅、宏阔,有国士之风。在抒情与叙事的结合上,她有很强的把握和平衡能力,节制而有张力,诗艺上日臻炉火纯青,也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与美学原则,其诗歌中裹挟着中国古典诗歌精粹的神韵和余绪,是向悠久而伟大诗歌传统致敬的最好方式。

  虽然二十世纪的语言哲学家们已经纷纷宣告了语言与现实之间并不存在必然性联系,但杜涯依然在架设语言与现实之间的可靠桥梁,让那些被无限衍义模糊与磨灭了的词性重新焕发生机。在继承传统与创新语言风格的探索上,本着慎终追远的态度,她唤醒或者说擦亮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古典诗词中具有“根”性意义的词语,重新确立“常识”的价值,一方面是基于“修辞立其诚”,另一方面从所指和能指意义上强化了“根”性词语的稳固性结构及其典雅、明澈、从容、蕴藉的内在诗性。在她的诗歌中,远逝的词性依然在激励着新生,自然与生命的伦理与语言的伦理共存同生。

  诗歌中辨识度最高的是诗歌的音调、语感、句式和内在的韵律、气质。杜涯从《秋天》《春天的声音》等诗开始,在这本诗集的《河流》《落日》等诗中,进一步找到并完善了自己独特的声音,仿佛一种重逢的“命运”开始吟唱。一个好诗人,有时一首诗仿佛就写尽了其一生,这是由吟唱性基调决定的。杜涯诗歌有一种自然的内在韵律。音乐性在诗歌创作中的催化作用是神奇而隐秘的,对诗歌中内在音乐性的痴迷和追求,灌注于诗人的创作实践之中。

  在中国式审美中,对“沉默”的人和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敬重。传统中国式人生讲究蕴藉、含蓄、深藏。杜涯诗歌中,自然与山水像是在沉默中对应着人世的一面明镜。在《晚星》等诗中,集中了她对于时空沉默意义的阐述,对历史的缅怀,对自我的确认,与荷尔德林的四季颂歌有心意相通之处,是宇宙与生命的一曲沉默颂歌。杜涯的诗歌在提醒:我们依然处在悖论式的哀歌时代,这个时代的表现形式就是沉默,杜涯的写作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在诠释“沉默”的意义,也教给大家诗歌的一种阅读范式: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生命是疼痛的。诗人立足于大地,阅尽人间万象。《采石场》《挖煤工》中采石工、挖煤工谋生的艰辛与坚韧;《岁末为病中的母亲而作》中母亲的逆来顺受,悲苦无告;《为一对老夫妇而作》中,老夫妇活在尘世的悲凉、凄苦令读者动容。她记录下京城或者省城城郊底层人群的生活,过滤了人间的富贵奢华,贯注其中的是她作为亲历者的悲天悯人之心。

  杜涯新世纪以来的长诗创作,客观呈现了我们时代凋落的真实乡村景象和时代荒芜的内心意识流变。杜涯自传体风格的长篇叙事诗,彰显出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的城乡两元对立矛盾,以及在这个转变中作为部落群体的心理失衡甚至畸变,但她更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命运、抗争,以及对衡定的某种古老价值的追问、呼唤与对应。她带我们深入到中原腹地的乡村、城镇和繁华都市的郊区、城中村,用“工笔画”栩栩如生地展示人世间活动如同“服役”。诗人记录下了裹挟在宏大历史进程中小人物的命运,还原了最日常生活场景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生活世相,她用亲历者的生命能量和质朴的诗歌方式,展示了“诗与史”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落日与朝霞》杜涯/著,北岳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