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文化走出去”不只是“巡演”(唐若甫)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0日09:30 来源:人民日报 唐若甫
   漫画    徐鹏飞   漫画   徐鹏飞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以巡演为主要形式,结构单一,模式简单,虽然我认同“现场感无法替代”的观点,但巡演究竟能带给当地民众多大影响,值得考量

  如果说,音乐会网络直播,这个改变全球古典音乐产业格局的灵感来自中国,估计很少有人会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2006年,柏林爱乐乐团在拉特的带领下巡演中国,台湾地区的主办方在音乐厅外的广场上竖起了大屏幕,对音乐会进行同步户外直播。音乐会结束后,迎接乐团的是相当于观众席人数十倍的人群的欢呼。两年后,柏林爱乐推出了“数码音乐厅”。此后,音乐会的网络直播蔚然成风。2015年,欧洲成立歌剧网络直播平台,30家歌剧院加盟,每月推出一部全本歌剧的高清直播和点播;2016年夏天,这个平台的升级改造版将被推出,届时全世界的优秀音乐机构都可以在此平台分享自己的演出视频。

  这何尝不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参考? 一直以来,我们的文化走出去以巡演为主要形式,结构单一,模式简单。院团国际巡演,动辄百来人,少则几十人,团队的衣食住行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类巡演往往享受赞助商或政府专项补助,经济压力或许不足以成为负担。然而,虽然我认同“现场感无法替代”的观点,但巡演究竟能带给当地民众多大影响,值得考量。加之音乐会现场观众人数有限,中国音乐类院团的出国巡演很少能做到常态化和普遍化,进入国外机构的音乐季享受宣传推广的几率微乎其微,更是局限了巡演的意义。久而久之,看似热闹的海外巡演图景就出现了“为巡演而巡演,为经费而巡演,为指标而巡演,为政绩而巡演”的怪圈。

  来自柏林爱乐乃至欧洲音乐界的经验,为我们的“走出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演出音频和视频的传播,包含网络传播、介质传播和移植传播。事实上国内的院团及演出机构对网络直播并不陌生,更有大规模平台集中涌现,承担了为乐迷输送大量免费节目资源之责。虽说海外人群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收听、观看、下载音乐会音频和视频,但大多数此类平台只有中文版没有英文版,有也多是蜻蜓点水、装点门面,极大地阻碍了内容的输出。因此,诸如国家大剧院的“古典音乐频道”等是否会及早推出英文版融入国际社会,便成为验证它们是否对“走出去”具有诚意的明镜。

  在以实物诸如唱片、影碟和磁带等构成的介质传播,因为海内外发行渠道连接不畅而逐渐低迷后,移植传播肩负起了对外推广中国文化的另一番重任。我所理解的移植传播指的是第三方实物平台对音频视频的传播。比如,我们常见的机舱娱乐频道。对于很多从未踏进中国国门的外国游客来说,赴中国航班的机舱娱乐系统往往是一次无心插柳的文化印象。前不久我搭乘国内某航空公司的新型客机,巨大的椅背显示屏、USB充电插口和魔幻版的舷窗和客舱灯光很是吸引人的目光。但当我进入英文版的机舱娱乐系统的音乐板块时,顿时傻眼了。中国管弦乐和歌剧几乎被忽略殆尽;民乐部分则把二胡演奏的港台流行音乐也计算在内,中央民族乐团等国内一流民乐团的作品全然不见踪迹。

  人们常说,越是生活必需品越容易被忽视,比如空气、阳光和水。网络的普及化以及民航的爆炸式发展,正是“文化走出去”中极易被忽略但恰恰具有功效的契机。中华文化当然要随院团巡演“走”出去,但同时也需探寻多种模式,善用网络“飞”出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