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对生活的诗意展现——读吕民松散文集《守望精神家园》(刘灿校)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9日11:44 来源:解放军报 刘灿校

  采撷一束迟开的白苜蓿,品尝农家女儿的苦与甜;越过都江堰的堤坝,感受震区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深邃的思绪游走在祖国的心灵晴空:沐浴梅岭古道的戎风,回忆西柏坡播下的梦境,重回龙湖觅古文化之根,共聚壶口寻大自然之理……这是吕民松散文集《守望精神家园》为读者展示出的诗意生活。

  在《一个伟人家教的智慧》中,作者撷取了马克思教育子女的几件小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个好父亲胜于100个教师”的道理,引申出“人格是一种超物质的力量,人格是一种导引与向往”的哲理思索;读书如何才能做到学以致用,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大路话题。在《想起了毛泽东的读书链》中,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涉猎不同形式书籍的记叙,总结出“有了知识不等于有智慧,只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上升为游刃有余的素质和能力,才不是‘读死书’”这一道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在《愚公其人》中,作者亲到济源王屋山下探赜索隐,寻古访幽,在占有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后,于文章的最后析理出“人之在世,诚搏一口气”的结束语,发出“气壮则事成,气馁则事败”的由衷感喟。探骊得珠的行文心境跃然纸上。

  吕民松为文不喜空发崇论宏议,不事追求猎奇作秀,凭借自己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修养,哪怕是面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题材,他也能从中析理、沉淀出一种独到的见解,心境的过滤、精神的修习、思想的升华……如果说一个人的散文必定有一个精神支点的话,那么吕民松散文的底座正在这里。

  散文家王巨才在评价吕民松的文章时说:“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笔墨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景物描绘与对奇闻逸事的铺叙上来,他每到一处,总会有独到的文化思索和哲理感悟,每每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而更显丰赡厚重,更易引发共鸣,给人感染和启迪。”诚如斯言,吕民松写都江堰,行文气势宏阔,落笔张弛有致,通过对这一世界上历史最久的无坝引水工程详尽的叙写,体现出以系统观点、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科学思想(《重读都江堰》)。

  一个人的出生地往往是写作的源泉。里尔克说:“诗人的祖国是童年。”童年是每个作家的写作富矿,那儿贮存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创素材。在《守望精神家园》中,这样的作品虽然只有寥寥数篇,但初写黄庭即恰到好处,读之令人双眼一亮。《柳笛声声》甫一读之,思绪便被作者营织的艺术氛围和细腻入微的描写紧紧攫住:“拧柳哨要十分耐心,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用力也要恰到好处,这样才不会把脆薄的柳皮拧破……手轻轻旋转,柳皮就很听话地与柳骨剥离开来。再用嘴轻轻地将柳骨拽出来,用小刀把两端割齐整,然后将一端的绿硬皮慢慢刮去,露出硬皮里面比较柔软的那一层,再用拇指和食指将去皮部分捏扁,至此,一个完整的柳哨便做成了。”

  读至此处,每一名有类似经历的读者都会随着作者的文字手痒心动,跃跃欲试。文章最后,作者这样写道:“柳哨或许是人间最简单的乐器,发出的笛声也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一个音调,一个不变的节奏,但我总觉得那音调又是人世间最美妙而富有魅力的律动。如今,我故乡孩子们还会春上树梢吹柳笛吗?”散文是求真的:真实,真诚、真切。用此六字来形容作者对童稚生活的怀念和时下心情的怅然,再贴切不过;散文是含蓄的,只求默悟,不可言宣。用这八个字来表达读者阅读这篇文章的心情和感受再恰当不过。

  有什么样的人品和历练就有什么样的散文。基于这一点,说《守望精神家园》给异彩纷呈的散文书阵增添了一块颇有特色的优质砖石,并不为过。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