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正文

为批评营造另外的意义空间(李德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6日08:59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德南

  关于批评和文学的关系,斯坦纳有一个说法:“文学批评应该出自对文学的回报之情。”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就有种被照亮的感觉。我个人从事文学批评的时间并不算长,可是从一开始,这种观念就是我所追慕的。我并不认为从事批评是一件苦差,从中我时常得到很多的快乐。然而,在当下从事文学批评的工作,也并非没有遇到困难与困惑。困难既是个人意义上的,又是公共的。

  今天我们正在经历着一个文明历程的全球转向,按照尼尔·波兹曼的说法,这是从印刷文明转向视听文明,也是从阐释时代转向娱乐时代。在他看来,18和19世纪是包括纸质书在内的印刷品盛行的年代,那时候,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惟一的消遣,公众事务也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的。思想的表达、法律的制定、商品的销售、宗教的宣扬、情感的表达等等,都通过印刷品来实现。阅读印刷文字的过程,则能促进理性思维。他举例说,“18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因而是严肃的,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波兹曼把印刷文明占主导的那个时期称之为“阐释年代”,而到了19世纪末,随着以电视为元媒介的视听文明的崛起,“娱乐时代”开始出现。公众沉醉于种种娱乐消遣,不再喜欢阅读,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理性地思考。电视正把已有的文化转换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公共生活、精神生活也开始变得前所未有的轻浮。不管是政治也好,还是宗教、教育也好,都成了一种娱乐业。

  在这样一种文明转向当中,文学批评的危机也随之出现了。较之从前,批评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微弱。它无法去跟新闻竞争,也无法跟绯闻竞争。尤其是理性的、有深度的声音,很容易被喧嚣的流行话语所覆盖,成为一种相对沉默的所在。而这种相对沉默,在中国经常被视为文学批评失语的罪证之一,批评家也可能会因此对自身工作的意义感到困惑。

  困难与困惑,也来自青年批评家如何在职业和志业之间获取平衡。在今天,有很多批评家都在学院、研究院里任职,而在现有的学术体制中,包括文学史研究在内的学术研究往往被认为是高于文学批评的。这也会给希望以批评为志业的学院批评家造成一定的困扰。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建立,肯定了批评的重要性,视批评为一种体面的精神事业,也为批评营造了另外的意义空间。对于正在成长中的青年批评家来说,这一理念之光的照耀,以及制度的切实保证,无疑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所有受聘者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相互砥砺,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深入文学现场,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事业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