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何建明的心头之痛(朱全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9日10:05 来源:文学报 朱全弟

  三月上旬的一个下午,在北京钓鱼台的一个会议室旁的沙发上,笔者坐等采访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他在会上发言后,就出来了。刚坐下,他拿出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爆炸现场》,说:你是第二个拿到这本新书的人。甫交谈,他又立马进入硝烟弥漫的震惊中外的天津“8·12”大火之中———

  没想到,在55秒时间内做好战斗出发准备,率先赶到火灾现场的消防官兵成了牺牲最多的最惨烈者。何建明采访公安部的专家后得知:这次大爆炸的威力相当于360多万颗手榴弹放在一起同时爆炸,还引发了五六千辆汽车及数以万计只集装箱的同时连环爆炸。天被映红,地遭燃烧,所幸此前,尽心尽责的一线消防指挥员,判断正确,采取断然措施,劝退撤回许多在场群众,不然伤亡人数还要更多。随着第一声爆炸不足30秒后,第二次,更猛烈更巨大的爆炸发生了。何建明采访到了关键的一个细节,现场那只向支队报告的对讲机,里面放出来的声音是:“现在不要随便撒水,赶紧撤!”可以想见,在那么混乱的灭火场合里,没死的人听到了,从而避免了更多的伤亡。

  作家追溯到了客观现场。还有一个情感现场,同样重要,甚至因为报告文学的写作它变得更加重要。何建明坚持到爆炸现场哪怕是站一站,想一想,生和死之外,满满的都是情感,那一刻,无奈!谁都没得选择。退还是进?撤是自然的反应,对的。必须撤!但在撤的时候,互相搀扶,普通人都很崇高,尽显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部分。灾难面前,没有特别反面的事情,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东西。说到此,何建明停顿了一下,又说:“也许,这可能是全世界都如此。”

  灾难既已造成,对死亡的战友的遗体的处理,又是一个漫长的情感过程。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父母找不到儿子,怎么办?赶紧把人弄出来!谈何容易?许多消防官兵脸被炸没了,躯体找不到了,甚至剩下的只是一堆白骨,一碰,碎了。一个消防参谋,此前从未和死人打交道,现在整整29天在太平间找牺牲的战友,翻动,辨认,甄别,最后还要根据战友生前的照片模样凭空捏出一个人儿。以致他在战友的追悼会上,听到死者父母哭出声来才如释重负。说到这里,整个人都回到爆炸现场的何建明心情沉重地说:活着的人不容易,他们甚至比死去的烈士更英勇,更了不起。

  还有一个至今没有披露的细节,在《爆炸现场》一书里有生动细腻的描述。一个派出所也被炸掉了,为了找回21把手枪,350发子弹,根据公安部的绝密命令,派出所的冯警官带领一支“特别行动队”重返小爆炸不断的现场,终于找回全部的枪支弹药。

  报告文学的力量由此凸显,大爆炸现场到底是怎么回事?作为擅长记录大事件的作家,何建明全景式地写出了灾难面前的英雄与悲情的种种场面。何建明说,他看了因报道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阿克列耶维奇的作品,心里有底了,中国不是没有好作品,关键是我们的作品受翻译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没有走到世界舞台上。

  那是一次艰难的采访。然而,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发生都要去现场采访的何建明,没有犹豫。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他有着自己的判断和切入口。正如他写在此书封底上的那两句话,一是谴责只顾赚钱不顾他人安危的公司老板和渎职的官员,二是让读者了解大爆炸现场的真相,那些因参加灭火抢险战斗而牺牲以及活着的所有消防队员,他们应当被人民和国家永远铭记。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自述:采访之后的许多日子,他经常在半夜惊醒,然后泪流满面。是的,我们可以受伤,但是千万不能忘却。然而,类似的危险似乎依旧存在,这也是最令人揪心的心头之痛。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