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品读喻晓的激情与忧思(张西南)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9日09:15 来源:中国作家网 张西南

  我最早知道喻晓这个名字,是在1973年的秋天。

  那时我在滇南的一个山沟里当兵,刚刚从连队调到团机关新闻报道组。与我们驻地相邻的是一个工程团,专为导弹部队打坑道、建阵地。时间长了,相互走动就多了。一次我去工程团报道组串门,看见他们正在往连队发书,就随手抄起一本翻看,是工程兵的诗歌集,彩色封面上画着高山、大桥,衬托出《彩虹万里》的书名。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又在偏远闭塞的边疆,尤其是在我们导弹部队没有编印下发文学书籍的情况下,能见到这样一本诗集,即使是兄弟部队官兵创作的,也感觉很难得很宝贵。因为就在那年春天,我在原昆明军区的报纸《国防战士》副刊上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小诗,尽管只有短短28行,但那种兴奋已经激发出我对诗歌的极大喜爱。

  《彩虹万里》,一个很薄的小册子,却是我入伍后读到的第一本军旅诗集,捧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虽然诗里写的都是工兵的生活,但抒发的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情怀,同样在我心里产生共鸣。这是一个作品合集,作者的名字很多,又都是陌生的,但有的名字在书中反复出现,就打下了烙印,喻晓就是其中一位。至今还有一些印象的作品是,一首写老师长在练兵场上的威武英姿,从几个战术动作勾画出了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兵形象。这种对老革命充满爱戴之情的诗歌在当时确实罕见。还记得一首写大漠的,因为我去酒泉执行过导弹发射任务,对喻晓笔下一望无际的沙丘有切身的感受,空气里带着火,雨到半空却化作蒸汽溜走,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我们火箭兵与工程兵的战友都一样,立志学做戈壁滩上的红柳。再就是对一首写黄河的诗印象很深,排在整个诗集的最后。从写自然景观到写曲折的历史,都充满了激情,有一股奔腾的气势,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感觉很振奋。因此,我记住了喻晓这个名字。现在推算起来,他当时也就是30岁出头,但在军营已度过了12个春秋。诗虽稚嫩,流露出的却是真情实感和不事雕琢的质朴,尽管感觉对生活提炼的功夫还不到火候,但看得出来这个作者已经是一名成熟的老兵了。不可避免地,这些作品带有那个时代的印痕,可贵的是都充盈着浓郁的部队生活气息,描绘出生龙活虎的工兵群像,抒发着军民团结、官兵友爱的深情。即使现在来看,当年喻晓和他的战友们写的这些小诗,不仅真诚而且精彩。

  这就是我最初知道的喻晓,短短的几十行诗句,那个在大山深处一手握镐、一手握笔的工兵诗人的形象就留在了记忆深处。直到我调到北京,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从军队的报纸和文艺刊物上更多地见到喻晓的名字,了解到他已在《工程兵报》副刊做编辑。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军事文学的强劲浪潮,喻晓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军旅诗集《青春与海》。不久,又读到了他的第二本诗集《翠绿的星》。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彩虹万里》是喻晓文学初年参加合奏的第一乐章,那么在他不惑之年辛勤耕耘的两个诗集,则可以看作是他艺术人生的重要收获。集子中收录了喻晓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只有10年的光景,但这不是普通的10年,而是新中国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政治大转折、经济大变革的10年,喻晓搭上了时代的快车,目睹了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和军营新貌,满腔热忱地抒写了当代军人在忍耐、奉献中不懈奋斗的忠诚之歌。

  喻晓在这个阶段的作品,仍然植根于军营火热的现实生活,因为他已调到解放军报社工作,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展了。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工程兵,到大漠云帐、神剑出鞘的火箭兵;从巡逻国境、护卫国门的边防战士,到驰骋大海、坚守岛礁的年轻水兵……宽广的视野、崭新的领域、多样的兵种、丰富的色彩,使他的创作从过去的题材单一、色泽单调、人物性格单纯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对题材的开掘注重深入多样,描绘生活的颜色更加五彩斑斓,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也更为丰厚饱满。从他的诗中能够品尝到这个时期军营生活的酸甜苦辣,在他诗中呈现出来的军人形象不再是早先那种“身在崇山峻岭间,五洲风云看得见”的“超人”,而是带着欢笑也带着眼泪、带着困惑也带着思考的新人,让我们感到真实亲切、可敬可爱。

  从艺术风格来看,喻晓这个阶段的创作,是在坚守与嬗变中演化,一方面继续着他彩虹般明朗的基调和山泉溪流快乐的节奏,另一方面开始观察到生活中一些若明若暗的现象并触摸到军人内心深处的苦痛,依然还是那么一往情深的歌唱,却增添了一些人到中年的深沉和浑厚。也可以说,《青春与海》和《翠绿的星》,是饱蘸阳光在军旗上写下的青春诗行,是饱蘸山水在大地上写下的英雄诗行,是饱蘸碧波在大海上写下的战斗诗行,还是饱蘸风雪在绿色征衣写下的心灵诗行。如《雪中情》,表现了一个在北国雪野值守的士兵,在孤单、寂寞、寒冷中思考战士的内涵,在洁白的冰雪中擦洗“我并不圣洁”的灵魂,“如果枪刺上升起的是一轮生锈的太阳,三年的每一天都会是多么难熬;如果我血液里流淌着萎缩了的意志,又怎能经得起雷火和风暴!”写出了士兵的每一个细胞都长着一双眼睛,看见雪是红的,“和我的血液一起燃烧!”这是喻晓在诗中第一次触及军人内心的矛盾,得与失从来没有像这样现实又残酷地摆在每一个军人的面前,他以真诚和善意写出了士兵心灵的阵痛,由此也拨动了我们的心弦。再如《夜思》,同样在清冷的夜晚,同样是一个士兵的独白,却比《雪中情》更进一步揭示了商品经济对军营的影响。同时在矛盾的碰撞中闪烁出思想的光芒,照亮了一位基层“党代表”纯正的形象。“挎包里装的是什么?好像不是烟酒,而是沉重的铅!难道我真的昏了头,用装军人理想的挎包,装一些不干净的私念。”“他是党支部书记,他是权力链条中的一环……当我产生那个奇怪的念头时,曾研究过世俗与职务的血缘。”“假如一瓶酒一条烟,就可挤进镰刀和铁锤辉映的大门,那么,这样的党将多么危险!即使我侥幸获得了一个虚荣的称号,又怎能对得起,洒尽热血的方志敏,抛掷头颅的夏明翰!”当最后写到这个送礼未果的战士,在夜幕下回望指导员的窗口,用同志、战友和兄弟般的情感,在星光下道出自己的誓言:“我会用夜露和愧恨洗礼过的忠诚,铸造生命中最有力的支点!”我们为这个战士的坦诚所感动,更要为喻晓在34年前就能有如此敏锐的发现和深情的呼唤而点赞,但他的内心肯定是不平静的或许还带有一点伤感,这让我们能够从他细微变化的诗风中觉察出略带忧虑的复杂心绪。

  或许喻晓已经感觉到了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到军营生活发生的某种变化实在是太快太大也太剧烈了,他想寻找一种更自由随意更宽泛的艺术形式来承载自己的思想和磨砺理性的锋芒。于是,我们看到在世纪之交的大背景下,喻晓的两个散文集《最后的伊甸园》《会思想的鸟》相继问世,收录了他在上个世纪90年代写作的百余篇作品。有深入连队、哨所、阵地的特写,有游历大好河山的笔记,有回乡探亲祭祖的反思,还有对日常生活新的感悟,世相人生,涉猎广泛,慧光睿影,思维开阔,表现出喻晓开始用忧患的目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园,以比较分析的方法认识并反思沧桑的变化。

  喻晓的这些散文与他之前的诗歌相比,其变化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思想内涵的拓展。他赞美新的生活,同时对伴随新的生活出现的新的矛盾、问题给予严肃的批评;他留恋故乡的美丽,同时对随着岁月流逝而正在丢失的那种自然淳朴的美进行深刻的反思;他崇尚文化的高洁,同时对文化的暗淡和堕落甚至成了金钱的奴婢发出逆耳的忠言。可以说,喻晓在这个阶段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力、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还有思想认识的穿透力,都比过去有了明显提升,使他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也要指出的是,喻晓有时在作品中会表现出他的内心处于一种纠结或矛盾的复杂状态,有时还会流露出心灵深处的隐痛和对浮躁喧闹的现实厌倦的情绪,并且直率地提出“灵魂需要休息”,这其实是他对开始恶化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的无声抗拒。在《回乡》中,喻晓对田园生活的怀恋和追慕,实质是对大都市现实生活的厌倦和逃避。他久居京城,看够了繁华,听够了喧嚣,感受了太多的官场角逐、名利争斗和日甚一日的空气污染,疲惫的心灵极想寻找精神的家园。当他回到故乡,曾引以为骄傲的故乡那清澈甘美的溪流和泉水已远非往日的面貌,而往日那些淳朴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已露出了非常丑陋的一面。“我还应不应该回到故乡去”已成为此时喻晓难解的心结。在《清波垂钓》中,他本来悠悠然乐在山水间。但慢慢发现,你在钓鱼,在鱼的背后却系着一根长长的看不见的线,在钓你。“以前我也偶尔有过这种钓鱼的经历”,喻晓的可贵正是在于这种坦诚,他从写士兵的“夜思”到写自己的“垂钓”,敢于把生活中的阴影与自己灵魂中“有不太干净的感觉”一起裸露展示出来;他不再参加那种虚有其名的钓鱼,更对那种要以另外方式回报人情的休闲娱乐给予了批评。他信笔写去即为不加雕饰的如实表达思想,不但摒除一切华而不实之词,而且也摒除一切陈言套语,比起那些用闪光外表把思想的空洞掩盖起来的华丽文体更有兴味和感染力。

  当读到喻晓留恋过去那种风清气润、得自然之趣的美好,又是一度春风来的期待,“官可以买来,利可以买来,名也可以买来,但买不来这透明的风,买不来这纯净的阳光,买不来这淳朴、恬淡、宁静的心境。”仿佛我们也融入到他所享受的本真纯净、无忧无虑的乐趣中了。或许今天来看这些感慨算不上多么惊世骇俗,但要指出的是,在上个世纪末,多少人都在苦心钻营权力与名利,津津乐道“人鱼互遛”的游戏时,喻晓的心灵深处已经很少对此患得患失了,相反却有“逃离”而不“入流”的意识,一方面表现了他对官场腐败、世风沉浊的忧虑,不愿随波逐流,更不想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极力想摆脱扰攘、昄依自然,宁静度日、守护自己的独立人格与精神。文字的不俗,在于心头敞亮,骨头硬朗,凡事乐观,坦然顺应自然之道。我们看到喻晓自由徜徉在山水之中,俯仰于天地之间,张开心灵的翅膀,从自然王国向着必然王国飞翔。

  退休后的喻晓依然还是那么劲头十足,短短十几年间,几乎走遍了世界。他把历史浓缩心里,把天下揣在怀中,感受、咀嚼、品味天地造化之神奇和人类沧桑之悲欢。从他《拜访世界》的匆匆行色中,我们不仅听到历史行进的足音,还听到了他自己心灵驰骋的回声。他一直不想让岁月失望,也一再用行动为生命增色。他坚信心灵没有边界,强大内心就能获得自信和快乐。伴随喻晓环游地球的航迹,我也曾想,当一切都如愿以偿的时候,这只“会思想的鸟”将在哪里栖息?就在今春,收到喻晓寄来的又一本关于人与土地、人与家园的新作《翻阅故乡的美丽与忧伤》。我明白了,尽管这些年里他越飞越远,但那颗心,终究还是要回到魂牵梦萦的故乡。这是一本散文集,他以抒情的笔触、优美的文字,描写了故乡的山川风物,记叙了许多性格迥异、命运跌宕起伏的人物,是对昨天又一次深情地回望,更是对历史和先人表达的一份真诚的敬意。

  其实,我早就知道湘中那个叫春溪湾的地方,因为我曾有过一次陪同喻晓到湘西采访的经历。在那次漫长的火车旅途中,望着窗外的湖光山色,听他讲故乡的美丽特别是春溪的清澈温柔,听他讲牛背上的童年和考入湘中名校的求学之路,他把“生命之初的风景”看作是自己“心中的神”。多少年过去了,当我再次跟随喻晓踏上他的精神之旅,捧读这部关于故乡的新书,从字里行间的热烈中能感觉到一种冷峻,理智思辨的深刻中能感觉到一份沉重。同样是对故乡的回忆,不再只是一腔赞美,更是重新体验已经不复存在的弥漫于乡村的人生况味;不再仅仅凭吊悼念亡灵,而是在寻找埋藏在灰烬和废墟下面的生命基因;不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以现代眼光去透视布满蛛网灰尘的老屋中的愚昧落后;也不是简单抱怨哀叹今不如昔,而是希望用多维的视角还原历史的风风雨雨,“用粗粝和坚硬,重新装修我虽已老练成熟、却残缺破损的心窗”。我认为这是喻晓所有著作中情感与思想最厚重的一部,并且语言的朴素平易和选材结构的智慧灵性,都胜过他过去的作品。而我最看重的是这本书里的人物。在故乡的沧桑传奇中,喻晓讲述了春溪湾26个家境不同的人物,每一个人都有独特鲜明的个性,不雷同也不类型化;每一个人都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不概念也不脸谱化;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和心路历程,不虚构也不掩饰。喻晓为我们重新呈现的这个千姿百态的春溪湾人物画廊,就是那个远去的时代乡村山民的世相图,情乎、怜乎、恨乎,丝丝缕缕,缠绕不清,挥之不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村庄的面貌、变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面貌、变迁的缩影,是我们共同生活着的这片土地上的美丽和忧伤。这就不难理解喻晓在已经废弃的老屋和颓败的旧园恍惚感叹的背影,他是在拷问故乡,也是在拷问灵魂;是在拷问历史,也是在拷问现实。而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在对岁月的回望中升华传递基因、火种和梦想的责任担当。

  喻晓年长我十岁,他说自己已进入了迟暮之年,其实他的心灵一点儿不老,腿脚很好,笔耕不止,依然保持着他在《彩虹万里》中“头顶万里蓝天,脚下青山连绵”的风采,想必他此时又在收拾行装,准备着新的出发。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