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评论 >> 精彩评论 >> 正文

徐风《布衣壶宗——顾景舟传》:大匠运斤的气脉神韵(戴军)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9日09:0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戴 军

  “《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是贴着顾景舟的心灵写下的传记,更是贴着造就顾景舟的这方水土写就的力作,告诉了人们顾景舟精神秉赋的来路与出处,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的偶然与必然。

  在顾景舟的紫砂艺术观中,“艺”永远是高于“技”的,这个“艺”就是他要表达的东西。顾景舟的脱俗体现在紫砂艺术上,便是其骨格清奇而不失温雅的文人气度,这当是景舟壶艺的鲜明风格。”

  在我看来,一部文学传记,如能写出传主精彩的人生故事,是为合格;如再能写出传主独特的精神秉赋,可谓成功;如还能写出其精神特质背后丰富的文 化图景,则堪称上品了。毫无疑问,《布衣壶宗——顾景舟传》便是这样的上品。有评论说,徐风是贴着顾景舟的心灵写下了这部传记,其实,他更是贴着造就顾景 舟的这方水土写就了这部力作,告诉了人们顾景舟精神秉赋的来路与出处以及顾景舟之所以成为顾景舟的偶然与必然。

  这本传记就像个万花筒,不断变换角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美景。你可以从中学到紫砂传统工艺的基本知识、紫砂壶鉴赏与收藏技巧;了解紫砂艺术嬗变 的历史,陶都宜兴百年陶业的兴衰;欣赏宜兴这座江南小城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感知它的社会变迁和时代韵律;洞悉一种传统手艺无法言说的独特意蕴,它所承 载的人世悲欢;你还能读懂民间工艺的一代宗师、乡土文化的坚守者与引领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所作出的必然抉择……

  一代壶宗的独特生命体验

  作为同一方水土养育出的宜兴人,徐风为顾景舟立传,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在顾老生前,二人并不认识。但也不尽然,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庞 杂的储备、深入的采访、多方的考证,更重要的,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的自觉,那么,结果便会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反倒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了。幸好,徐风 这个本土和尚念得一口好经,无论是对于顾景舟,还是对于他身处的那个时代,脚下的这块热土,解读都是极其到位的,其系统性与完整性,让外来的和尚们难以望 其项背。

  但就本质而言,它是文学传记,是对人物命运与性灵的抒写,是解读传主生命的文学文本。因而起初,我更关注它对于顾景舟独特生命体验的呈现。事实 上,在传记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人的身影不少,但紫砂艺人还十分鲜见,顾景舟紫砂一代宗师的身份,让这本传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吸引读者眼球的潜质。

  《顾景舟传》会告诉你,顾景舟与紫砂是一种宿命的关系。顾出生在紫砂世家,早年,现实的困境、生存的压力,令他投身紫砂成为一种必然。此后,顾 景舟一心一意在紫砂艺术的道路上跋涉、探求,创造了属于他的辉煌。如果真的不热爱紫砂,他还是有机会改行的,但顾景舟再没有做过逃离的挣扎,也许他觉得这 是天意,他不能违抗命运的安排。他对于紫砂有着很深的感情,并且将紫砂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紫砂需要他,他也离不开紫砂,这才是他的宿命。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需要领军人物,而顾景舟的那个时代,有数万人从事紫砂业,优秀者也是各有所长,不胜枚举。但历史最终选择了顾景舟,是一种必然,如果读懂了《顾景舟传》,就会知道,除了他的博学、勤奋和天赋之外,还因为他的气质与紫砂太契合了。

  紫砂艺术与江南气质

  紫砂艺术生长在江南,并非因为上苍独独将一抔紫泥给了宜兴,我相信,北方如果也有紫砂矿藏,那么紫砂将会是另外一种面貌。而如今紫砂的面貌是由 江南文化塑造的,它代表的是江南的气质和神韵,体现的是江南人的理念与诉求。而徐风用整部传记来告诉你,顾景舟是怎样用一生的光阴,深得江南文化之精髓, 又将之贡献给紫砂的。

  了解紫砂历史的人都知道,过去的从业者文化程度均不高,因此,自从有了文人的参与,紫砂才获得了新生,由日用器皿一跃成为工艺品,一把砂壶才有 了令无数王公贵族、社会贤达和文人墨客等为之倾倒的独特魅力。而到了顾景舟这里,首度完成了工匠与文人角色的完美融合,由此开创了紫砂艺术的新天地。事实 上,这种工匠与文人合二为一的文化身份,恰恰是最具江南特色的,或者说它代表了江南文化的某种精髓。

  《顾景舟传》所描绘的顾景舟,其文化品格可以概括为“入世、脱俗、近道”,这既体现在他为人处事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融入了他的紫砂艺术,并塑造了其紫砂艺术的魂魄。

  顾景舟一生都身在草根阶层,也就是“布衣”,热爱俗世生活在他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观念,虽然他从少年时代起就迷恋圣贤文化,但他生长的这块土地所 给予他的影响,一生都无法更改。而他从事的民间工艺,更是需要牢牢扎根于俗世文化,因而,顾的一生虽然是跌宕起伏,但就日常生活而言,称得上“精致”二 字。

  这样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顾景舟的紫砂艺术理念,其一是他对于紫砂壶实用性的重视。围绕紫砂壶的宜茶性,操作和把玩的舒适度,他从紫砂矿料的选 择、加工,到紫砂壶的造型、制作及烧成技艺,作了大量系统的研究与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同时,他也总是强调壶要用,再好的壶也首先是用来为人服 务的,正确的使用也是养壶,使壶更有灵性与美感。其二,他的许多作品有着浓郁的俗世生活的烟火气。仿鼓壶、如意壶、牛盖洋桶壶、牛盖莲子壶……这些流传了 上百年的紫砂经典,皆根植于民间文化的土壤,它们扑面而来的乡野气息,是顾景舟所熟悉与眷恋的。

  顾景舟既是入世的,又是脱俗的。这脱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拒绝媚俗和平庸,这也是江南文化崇尚个性的一种体现。顾景舟有着高洁的灵魂、铮 铮的傲骨,这样的人格风范贯穿了他一生,也是看《顾景舟传》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点。可以说,正是峭峻风骨,成就了一代宗师的盛名,铸就了景舟壶艺的灵魂。

  所谓江南的精致生活,在我看来,其最高境界,就是像顾景舟这样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态度,它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具有了精神的纬度;也使艺术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渗透进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使琐碎繁杂的日常生活拥有了无限的诗意。

  壶中的文人气度

  顾景舟的脱俗体现在紫砂艺术上,便是其骨格清奇而不失温雅的文人气度,这当是景舟壶艺的鲜明风格。当年,20岁的顾景舟凭一把不同凡响的牛盖洋 桶壶甫一亮相,四座皆惊。及至壮年,景舟石瓢成就了他与吴湖帆、江寒汀等沪上名士相互唱贺的一段佳话。到了中年,成为顾氏经典的提璧壶,则在度的把握上达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方圆合一、刚柔并济,耿介与通达相融,气节与温情同在。至此,顾景舟业已形成自己的紫砂美学风格,他的作品,具备了有别于前人与同时 代其他紫砂艺人的独特面貌。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文化亦称为道统文化。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史,真正的艺术品应是载道的。这个道,更多指的是“人道”,既人和 社会的价值标准、道德理想。顾景舟虽然一直生活在民间,然而他始终对于中国传统的道统文化情有独钟,一生都秉持着士子的理念与情怀。比如中庸之道,有时看 他的紫砂作品会有一点点不满足,看起来似乎是恰到好处,但还是会觉得多了一点中规中矩,少了一点生命的激情与奔放,幻想与浪漫。他秉持的是“乐而不淫”的 儒家思想,放浪形骸的魏晋风度他并不欣赏。在顾景舟以“形、神、气”为要素的壶艺观中,“神”为核心。他解释说,所谓神,“即壶的神态,也就是通过形象表 达散发出的情趣……要让壶向你诉说、向你表达,这样的艺作才具有生命,就有了神。”壶所要诉说和表达的是情趣,是理念,是境界。

  顾景舟的许多经典作品,都是在情趣的营造、理念的表达和境界的开掘上狠下了一番功夫的。印象最深的是鹧鸪提梁壶,那是顾景舟晚年陪老妻在上海治 病期间,在没有工具的情况下因陋就简创制的,却同样成为了一个经典。艺技的炉火纯青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这把壶就像是从他郁闷的胸膛里发出的一声长 叹,其中蕴含的情感与思绪是复杂的,有悲凉与愁苦,有希冀与迷茫,有不舍与回忆,有不甘与抗争……这样一种刚柔相济的美直抵人心,它所传递给人的精神力量 是无穷的。

  在顾景舟的紫砂艺术观中,“艺”永远是高于“技”的。这个“艺”就是他要表达的东西。他曾经这样对他的徒弟们说:“有文化者得我艺,没文化者得 我技。”而他自己制壶,技只是手段,是用来表现艺的,是藏在艺背后的。徐风在书中这样写到:“壶,放在那里,你看不到技,而是一个整体。有着文人的高贵和 儒雅,更兼陶的质朴与简洁。……我们所看不到的技,完全藏到了壶的整体艺术的背后。”“如何让一把新出窑的壶,一看,就有几百岁的年纪?不单是靠绝妙的泥 料配方、娴熟的制壶技艺、恰到好处的窑火冶炼,而是一种只有意会、不可言传的心境、定力、意念。”

  紫砂一代宗师顾景舟,一生于博大精深的江南文化土壤中植根、蔓延、吸吮、滋长,造就了自己的心性、智慧、情致与正气,又将这些化为紫砂艺术的熠熠光华,反哺生养他的高天厚土。这便是我看罢《顾景舟传》最深切的感受。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